-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北京):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楹联中所讲的“三军败绩”是指哪场战争中中国战败?
(2)“割地求和”割了哪些领土?
(3)从楹联内容判断,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2)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3)清朝统治腐败。战争过程中,慈禧太后在庆祝她的60岁万寿大典。
题目主要考查对于史料的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政府的应战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决定的战争结局。分析题目,时间是19世纪末,地点是京师(北京),诗句中提到两个问题:前面提到祝寿,后面提到战败,我们就要分析两者有什么关系,是否由于祝寿影响或导致了战败。(1)考查的清朝的战败,即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2) 考查的是战败的后果之一:割地,(3) 考查的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的战败原因:清朝政府的消极应战导致了最终的战败。
阅读下列材料:日军旅顺大屠杀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四天大屠杀。他们“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的情景:“我亲眼看见许多人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者……是根本没有武器的。我还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全城有18000多人被杀害,幸免于难者仅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埋葬尸体才得以保全的。城内积尸数尺,惨不忍睹。当时外国报纸评论:“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军在旅顺如此,其他各地岂会例外。
请回答:
(1)日本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
(2)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
正确答案
(1)1894年,甲午战争。(2)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野蛮;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努力振兴中华。
题目主要考查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看题目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残暴罪行,具体考查的旅顺大屠杀,(1) 考查的是旅顺大屠杀的时间,(2) 考查的是大家对日军在中国旅顺大屠杀的正确分析和理解。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下图为《几何原本》内利玛窦(左)和徐光启(右)插图。
——《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三 17、l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注重与上层知识分子的交往;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
(2)斗争:义和团运动。积极影响: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消极影响: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侧重点: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一统思想。原因:他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开明君主政治。
(4)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理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影响:创办近代工业,学习政治制度。
(2)特点: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
(3)含义:学习外国的长处,与外国展开竞争。意义: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4)要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
________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战争。1895年,日军攻陷________半岛和北洋海军基地________,中国战败。6.1895年,清政府派________去日本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条约》。
正确答案
1894 辽东半岛 威海卫 李鸿章 马关
本题考查的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在1895年清政府在辽东半岛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后战败,日本的伊藤博文和中国的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加深。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几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
维新派和义和团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有什么不同?其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各是什么?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正确答案
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国家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①解答材料式问答题要将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从材料中充分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②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近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必须同争取国家的社会政治进步和变革相联系,离开了这一点,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就无从谈起。
③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各种爱国主义均具有自己时代的特点和阶级性特征,必须用现代意识来判断其价值和意义。
④在回答“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时,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恰恰是义和团观点的“局限性”,反之亦然。只有这样,回答问题才能更全面、更完整。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注重与上层知识知识的交往;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
(2)斗争:义和团运动。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消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侧重点: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一统思想;原因:他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开明君主政治。
(4)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理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口岸,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引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材料三: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引自《庚子纪事》
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引自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引自《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反映义和团对待洋人的态度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的是什么?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瓜分一事,实为下策”,那么此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上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奉行卖国政策,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2)“灭洋”。
(3)“保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4)①“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指当时义和团不畏强暴的英勇斗争精神。②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③“上策”是“以华治华”,即扶植在华的代理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木偶中国》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它形象地说明了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
材料二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请回答:
(1)“木偶中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义和团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及资本输出场所,西方发动侵略战争打败了中国,迫使后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侵略权益。内部: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
(2)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他们赶出中国。
(3)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两个女人的时代
19世纪,中、英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攻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慈禧太后EmpressDowagerCixi(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四十八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材料三: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四: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1861——1908年在职)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1)你能从材料三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个女人时代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2)“略”(言之有理即可)。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1500年—19世纪末是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对欧洲与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以中国为例,从政治、经济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及对本题第(1)(2)(3)问的回答,谈谈你对“文明的交流”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对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政治:①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②随着时局的变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兴起。经济:①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②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在曲折中发展。
(3)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实施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使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和冲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文明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他们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认为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都有同等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请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间的暴力冲突,战争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并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使中国近代化起步,工业文明成为不可遏止的历史潮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
资产阶级:平均地权。
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