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据此请回答:
(1)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和团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他们赶出中国。
(2)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影响:创办近代工业,学习政治制度。
(2)特点: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
(3)含义:学习外国的长处,与外国展开竞争。意义: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增强群众的爱国意识;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4)要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44年10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1月,清政府又在法国的胁迫下,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从此,西方传教士随着鸦片和商品涌入中国,他们批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活动。
材料二 1858年6月,中俄、中英、中法中美《天津条约》相继签订,其中规定:“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材料三 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就发出了要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鸦片战争后,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争先恐后窜入中国边疆和内地。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为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血腥统治效劳,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材料四 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19世纪末山东大小教堂1300余处……这些教堂和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的压迫和掠夺。……这种情况,不但激起广大人民的无比愤怒和仇恨,甚至连清政府一些高级地方官吏也表示不满。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列出相关条约中有关宗教文化侵略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二中西方国家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风暴”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材料三、四说明“风暴”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1)《黄埔条约》中规定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其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2)《天津条约》中规定“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自由传教。(3)传教士可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
②(1)利用宗教活动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越。(2)加强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控制。
③风暴:指“义和团运动”。原因:(1利用传教士对中国进行侵越,充当侵越中国的急先锋。(2)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压迫和掠夺。(3)教士活动猖獗,官府袒教抑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推行郡县制(或推行县制)
(2)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创建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前两点为必答,后四点任答两点即可)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摘自E·B·波特 [美国]《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在1894—1895年中日之战后,日本首先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赫德伤心地说:“日本的发展和表现,无疑是进化的一个最大奇迹,而且它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事物的进一步演变,日本人将更热爱工作,整个东方都将感到一只巨手在活动。” …… 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的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除北京。”
——摘自乔纳森·斯潘塞 [美]《改变中国》
(3)日本通过哪两个关键步骤“确立了被称为‘亚洲大国’的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除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为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2)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
(4)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5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1)为材料一中图一漫画写一句主题词。(1分)图二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分)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请将照片加以分类,并将图序号填写在下表中。(2分)
类 别
图 序 号
屈辱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外交
(3)图④ 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2分)2001年中国外交有哪些突出成就?请举一例。(1分)
材料二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4)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三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四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5)根据材料三,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2分)
(6)根据材料四,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3分)
(7)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外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1分)
正确答案
(1)主题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如“洋人的朝廷”、“傀儡政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1分)说明了弱国无外交。(1分)
(2))(2分,写错或少写一个均扣1分)
类 别
图 序 号
屈辱的外交
①②
独立自主的外交
③④⑤
(3)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
成就: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贸组织。(1分,任意一点即可。)
(4)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分,任意两点即可)
(5)原因: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应对苏联“势力扩张”。(答对2点即给2分)
(6)史实: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1年,《马约》签订,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少答其中1点扣1分)。(2分)
特征:由经济实体(经贸集团)发展到经济、政治实体。(1分)
(7)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分,只要答对其中1点即可。)
略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四:《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导致中国茸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指人民公社制度。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
19世纪,中、英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1836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慈禧太后 Empress Dowager Cixi(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两个女人时代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略”(言之有理即可)。
(14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将照片加以分类,并将图序号填写在下表中。(2分)
(2)图③的外交成就是在什么外交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取得的?(4分)
(3)图④ 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三: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4)根据材料二、三,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5)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外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2分,写错或少写一个均扣1分)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分)
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
原因:历史渊源;摆脱美国的控制;共同发展的要求(4分)
教训:对外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屈辱的外交需要依据材料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内容来填写。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见证,所以是屈辱的历史史实。《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定的,它标志中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所以也是屈辱的历史史实。其余的三项是独立自主的外交。
(2)第二问,,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且这个政策一直是我国基本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独立与打击,所以新中国采取了倒向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同时新中国也不承认以往列强同中国签定的不不平等条约与不平等的外交关系。
(3)第三问,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乔冠华当时的身份,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等职,他开怀大笑的情况出现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因为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故他有此一笑。
(4)第四问,材料二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材料三涉及到的内容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依据材料二的内容“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由于外部的压力造成的。
(5)第五问,回答此问题需要对整个材料题的前四问的答案高度的概括与总结,然后对比分析两种外交政策,从而得出结论。对于国家政策的问题有几个基本点可以成为答题的依据,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本国的综合国力,根本出发点是本国的根本利益,所以回答此问题只要围绕着这两个原则来回答即可。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18分)中日关系一直是扰乱我国人民的群众的一个心病,今年日本政府公然搞钓鱼岛“国有化”,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日关系的高度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日本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清朝和日本谈判,签了《北京专条》。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所以,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陈景彦《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评论家讲的“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的史实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日本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实际行动及影响?(4分)
材料二: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讽刺的是南京与名古屋从1978年建立了姐妹市至今,34年的情谊也因为他一人的话,为之中断。南京市政府决定,暂停两市的官方交往。 ——引自凤凰网
材料三:2007年8月15日,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放映了《南京,被割裂的记忆》。这由63岁的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
——引自新浪网
(2)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4分)
材料四:日本对中国的一系列行为,我们也没必要去奉陪日本,对钓鱼岛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争夺,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中国现在仍然是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你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引自凤凰网
(3)材料中“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什么外交立场?(2分)十八大重申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任选两个2分)
实际行动:20年之后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马关条约》,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4分)
(2)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2分)
阻碍因素: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美化侵略历史,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推动因素:日本民间对华友好社团人士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民间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3)反映中国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体现了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4分)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巨额赔款。例如,《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80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白银二亿两;《辛丑条约》9.8亿两白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成度。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官方交往”开始的标志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材料中“日本名古屋的市长当着到访的中国代表团的面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 可见,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阻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日本铭心会成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举行和平集会,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松冈环把22年中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日本兵的证言拍成《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可见,日本民间对华友好人士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第(3)问,联系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没必要去奉陪”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八大重申的观点“……战略机遇期,……在和平的国际环境当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
点评:理性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的突出特点及影响因素。特点:政治——“冷”;经济——“热”,主流是和谐的。影响因素:①政治方面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14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材料三: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四: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五: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六: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2)根据材料三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3分)
(3)依据材料四、五,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1896年。《马关条约》。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或者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①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答中国收回了台湾,或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有效获取能力和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材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材料一的诗写于1896年,日本是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从“春愁”中“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可知作者的心情。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反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四“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和材料五“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等材料可以得出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①是中国人民在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图1 巨人中国
材料二 如图,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图2 瓜分中国
材料三 如图,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图3 Dragon(中国龙)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2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各种救国活动先后展开。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活动,可以查阅当时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2分)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3分)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2分)
正确答案
(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3分)
(2)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查阅《孔子改制考》; 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查阅《民报》;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查阅《新青年》; 五四运动,反帝对封建。查阅《民国日报》或《每周评论》等。(2分)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3分)
(4)错误。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部分西方人宣 扬“中国威胁论”的体(2分)
试题分析:(1)本问注意从政治、经济、国力、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清朝前期的概况;(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国力)综合国力强大;(对外)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2)第一小问注意解读图片信息“瓜分中国” “辛丑条约”,可知反映的是到了近代,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第二小问:注意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涉及的知识点有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革命派掀起的辛亥革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3)注意两个角度:一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二是从中国的变化进行分析,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
(4)首先表明对观点的态度,即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进行简要的论证: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部分西方人仍然体现出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思想。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跨中外近现代史,这种新现象就要求我们对传统专题进行整合,以适应高考需要。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总理衙门正门旧照(摄于1878年)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为了使部分行政职能与西方接轨,同时也是迫于列强的压力,首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改设外务部时的谕令说:“从来设官分职,惟在因时制宜。现当重订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总理衙门著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从国家主权、近代化的角度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
正确答案
(1)变化:清朝中央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2分)
说明: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2分)1901年,在列强的威逼下,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更加(或:完全)半殖民地化。(2分)
(2)清政府政府职能(或言:中央机构)日趋近代化(2分)
说明: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以往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有利于中外之间的交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近代化的标志;(2分)外务部的设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同时也是清政府被动适应时代潮流,政府机构进一步近代化的体现,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2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论述型的问题。首先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从国家主权的角度看,清朝中央机构趋于半殖民地化;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清政府政府职能日趋近代化。然后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