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谭嗣同在1896年《有感》中写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有感于

A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

C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开辟新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人曾评价说:“人们通常说中国从此觉醒,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自己落后于若干国家。他们也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促使“中国从此觉醒”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不同之处是()

A其目的都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B都是由一些列强共同策划实施的

C皇帝被迫出逃,侵略者占领北京

D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材料中的“乙未”应指()

A1894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1年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英国支持和纵容日本侵略,下列对其真实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把日本变成其征韩侵华的助手

B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发展

C趁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D借日本之手达到独占中国的市场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反映的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平壤战役

B辽东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的客观进步作用 ()

A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D导致了中国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

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上海市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八国联军侵华表现出帝国主义侵略新的特点,由于中国人民的抵抗瓜分已不可能实现,进而转为政治控制,以华治华,表现在《辛丑条约》中的是

A巨额赔款9、8亿两白银

B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C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孙家鼐曾说:“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

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

B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

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