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在哪些战争后签订的?(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三个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2分)

(4)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发起辛亥革命,其重要成果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3分)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3分)

(3)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分)

(4)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的正确解读能力,比较简单。图一《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图二《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图三《辛丑和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的正确解读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图一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图三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8分)

正确答案

(1)态度: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l分)原因: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4分)

(2)变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1分)影响: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洋务运动兴起。(4分)

(3)原因:借十月革命俄国局势混乱,停止支付俄国赔款;苏俄处于内战,为摆脱国际孤立,争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动示好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4分)认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外交。(4分,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是“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原因是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

(2)材料一中清政府竭力抵制西方列强,材料二中奕等人“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这一变化促使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推动洋务运动兴起。

(3)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

但是,身处2l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一一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试题分析:本题属小论文的写作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鸦片战争是否直接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接着寻找相关的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主义论证过程中要进行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

点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所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除了割地赔款直接的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有“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司法主权的破坏等,高考经常关注“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相关内容的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7年9月21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华民族复兴,促进世界繁荣”专刊,对民族复兴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推出系列专题《复兴之路》,指出中国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迈好每一个脚步,细致入微地倾听外界的每一个声音。中国以一系列和谐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正是想尽我们的力量去理解和叙述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此回答:(14分)

(1)近代中国和资本主义列强签订了哪些重要不平等条约?(4分)

(2)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7分)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积极地融入国际秩序,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请用史实说明。(3分)

正确答案

(1)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4分)

(2)成就:

与苏联等国(或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7分)

(3)史实: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3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主要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等。(2)此题主要是考查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外交成就。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3)此题考查的是新时期的外交。可结合中国加入世贸、建立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等进行分析回答。

点评: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重大的损失,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国后,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力逐渐的强盛,在世界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上海开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6分)

材料一:(1845年)终于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最早(签订租地协议)的是宝顺洋行,又称颠地公司。……洋行所在位置为“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租地,北至公路(公共使用的道路)”,其中能确切定位的界限只有东至黄浦滩,而西界和北界皆为公路,似乎难以定位。且所载第9分地,因道契遗失,也难觅踪影。

材料二:《外滩,1849年》,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外滩的全景画,为画家蒙太尔多的作品,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如图所示,由左往右分布为:华记洋行、中国海关、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以及英国领事馆。

材料三:英人一直谋求一块合适的土地建造领事馆。英国领事巴富尔自商议英租界时就一直觊觎苏州河南岸与黄浦江河岸交界处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北到苏州河的地块。……巴富尔给英国领事馆选址时可谓极具眼光,“英国的军舰在这里可以停泊,可以使英国人看得见而感到安全,我们的目的是在完全控制扬子江。我们藉着据有这个要塞的威力即可以向中国政府要求公允的条件,以稳定我们的商业关系”。

——材料选自《外滩何处是“源”》,2013.3.18《文汇报》

(1)宝顺洋行获得租地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及内容是什么?(4分)

(2)《外滩,1849年》对了解上海租界和外滩有什么帮助?(4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租界和外滩的认识。(8分)

正确答案

(1)《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虎门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4分)

(2)早期外滩全景画具有写实风格;对照全景图,可印证材料一中宝顺洋行的大体位置;了解早期外滩状况,与后来的外滩比较看发展。(4分)

(3)本题采用分层评价。(必须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8分)参考角度:包括外滩在内的租界的出现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的结果,租界出现之初,英国就有据此加强对中国控制的考虑;随着租界的扩大和工部局的出现,其殖民地性质更为明显。在租界中,外商公司用地是依据合法的道契获得的,大量的外国公司在外滩建造商业建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海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转变,客观上有助于上海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

试题分析:(1)这题考查基础知识,属于识记类考题,考生熟记有关条约的内容,很容易就可以回答。

(2)《外滩,1849年》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所以对研究材料一所述文字材料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还可以研究当时外滩的状况,还可以对作比较研究有一定借鉴。

(3)这一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能提炼出多个方面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论。最主要先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然后每个方面选取多个角度去谈,更容易得高分。写答案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材料,有理有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 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四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五 “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简述材料一、二的关系,从海防和海权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材料三、四、五,分析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与西方列强发展海军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水师装备落后,海防废弛;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列强侵华绝大部分从海上开始;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侵占香港岛,强迫上海等五口开埠,之后,美、法等国又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近代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穷兵于海外;材料四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海军基地等。

(3)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是对外敌海上入侵的被动反应,单纯防御;西方国家发展海军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图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材料三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2)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4)是因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4分)

(4)综上所述,从先进的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启示主要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1)事件:鸦片战争(1分)影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分)

(2)有利条件: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对经济近代化的贡献: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对思想近代化的贡献: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1分)对生活近代化的贡献: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1分)

(3)变化: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分)

(4)启示:实现民族独立、发展社会经济、关注民生。(答到2点即可得2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击碎了清朝统治者的迷梦,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历程。第二小问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2)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的有利条件实际上就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回答。

(3)从材料三《 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4)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民族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发展经济的同时需关注民生等等。

点评: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四 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回答:

1.    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    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4分)

3.    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4分)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2分)

正确答案

(1) “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2) 图一: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图二: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2分)

(3) 材料三认为近代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但是却被外国人进行奴役,受到压迫,没有自主管理权,导致租界成为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成为所谓的“国中之国”;(2分)材料四认为近代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具有对租界的管理权,租界的出现具有积极影响。(2分)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是外国侵华的附属产物,尽管其发展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阅读下列材料(16分)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至图四分别是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列强武装侵略,分别指出其名称及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8分)

(2)从图一、二中,体现出外国侵华的什么特征?(3分)

(3)上图反映出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3分)

(4)面对此形势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抗争活动?(2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8分)

(2)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到内地,以商品输出为主。(3分)

(3)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4)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幅图片,战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上海厦门等,可以看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幅图片从范围上看,战争蔓延至整个沿海,一度进入北京,开放口岸也遍及沿海和内地九江等,因此可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幅图片战场主要是在黄海,从这可知是甲午战争;第四幅图片战场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别是北京直隶,可以看出是八国联军侵华。四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从第一问的分析可以看出战争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到内地,以商品输出为主.(3)四次战争后,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在不断地加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在列强侵华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重要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

点评: 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条约、事件及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百年间签订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3分)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⑵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际态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8分)

正确答案

⑴ 趋势: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平等权利,但没有实现平等权利;1949年9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3分)

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4分)

⑵ 主要特点:根据条约内容(平等、不平等)确定灵活的政策;对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4分)

原因:对美国,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苏联,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的平等条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力。(4分)

试题分析:(1)抓住关键词,1842 年“主要内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19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减少,不彻底,1949独立。总结概括出趋势。影响分两个时期分析。

(2)结合材料一“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材料二、“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容易得出特点,再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分析出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选择,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列四幅浮雕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问题:

 

正确答案

(2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南京静海寺         图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图三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t).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分)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4)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地位:图一: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

图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

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1分)

(2)“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2分)

(3)表现: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1分)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1分)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1分)

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1分)

(4)意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2分)

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2分)

试题分析:第(1)问,图一是当年《南京条约》议约地,由此可以得出其地位:中国进入到就民主主义阶段,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图二、三可结合所学知识依据该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进行回答。第(2)问,“界碑”含义实际上回答鸦片战争的影响,“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实际上回答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第(3)问,从辛亥革命在政治、法律、经济和防止贫富分化等方面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回答。第(4)问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其意义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近代中国革命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领导阶级主要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等;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经过了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阶段、抗战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基本实=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正确答案

史实

水平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较连贯

水平3:罗列史实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 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鸦片泛滥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大量的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国库储备越来越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四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后来这种言论“被淹没”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3)据材料三、四,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说明:鸦片贸易在给西方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引起西方进步人士的同情。(2分)

真实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尖锐社会矛盾,淡化了人们对鸦片贸易罪恶行径的关注。(2分)

(2)清朝吏治腐败,不法官员和奸商从中牟利。(3分)

(3)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向近代文明的演进。(3分)

试题分析:(1)“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反映了进步人士的观点,但是在后来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尖锐的社会问题面前,中国所受的灾难被淡忘。(2)鸦片走私不仅仅是英国的不法商人的行为,还是和本国的不法官员的包庇纵容狼狈为奸密不可分。(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明,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

点评:本题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原因和影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交融。评讲时,结合教材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归纳,强化学生对文明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