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共3427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

(4)中央音像出版社准备发行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 图六、图七、图八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成就被选入其中,你认为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外交特点的标题应该是_____

(5)图九中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请问:这个组织性质如何? 

(6)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正确答案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图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图四,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图五,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3)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4)D

(5)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6)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是决定外交成败的关键

本题围绕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命题,以大量图片的形式出现,形式新颖,题目难度适中,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正确答案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和操纵清朝中央政府。(1分)

(2)增开11外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使列强侵略势力扩展到了北方沿海、长江流域及中国腹地,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约。(2分)

(3)赔偿1800万两白银,更加使清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深受剥削。(2分)

(4)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势力。(2分)

(5)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大肆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1分)

(6)俄国割占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使我国丧失了大片领土,边疆危机加深。(1分)

(7)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1分)

可见,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侵略中国的范围更大,程度更深;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土、文化等方面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从而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2分)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阐析能力。理解理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是一个历史结论,要求学生结合《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这是史实依据)来说明上述历史结论。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条约内容及其实质影响才能较好地论证历史结论。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严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当前各大网站对林则徐这一人物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相反,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理由是林则徐没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中英矛盾问题,而是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了战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国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也就不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灾难。另一种观点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而清政府的腐败使鸦片战争当中中国战败,也就是说,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中国就不会战败,也自然不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灾难。

你同意这两种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不同意。题中第一种观点混淆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二种观点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选择第一种观点: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必然产物。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即使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侵略中国,中英之间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选择第二种观点: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并不是由林则徐等一两个英雄人物可以决定的。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国势衰微,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制度封闭保守,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主义制度腐朽没落;清朝自乾隆后期封建统治已经危机四伏,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松弛,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反清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军事实力上都无法和英国抗衡,失败是必然结果,腐朽落后的清朝是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英国的。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层次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所给观点的含义,如本题的第一种观点是把鸦片战争乃至整个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罪责加在了林则徐身上;而第二种观点则把鸦片战争的胜败和中国的近代盛衰的决定权放在了林则徐的手中。由此可辨别出所给观点的正误。其解题技巧是选择错误明显、容易批驳、掌握史实比较牢固的那一观点作答,如本题中的第一种观点比较容易解答,而第二种观点有一定的模糊性,注意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和答题技巧是高考获取高分的有效方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谕到,该夷商等速即遵照,将趸船鸦片尽数缴官。……不得丝毫藏匿。一面出具夷字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等字样。……此后照常贸易,即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得致富,岂不体面?

――引自《林则徐集》

材料二  窃以为封闭禁海之策,一以绝诸夷之生计,一以杜绝鸦片之来源,虽若确有把握,然专一国贸易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 …… 现将未犯法之各国夷船,与英吉利一同拒绝。……未免不分良莠 ……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皆欣欣向荣, ……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

――引自《鸦片战争、林则徐上书》

回答:

(1)在材料中林则徐将外国人称为“夷”,他为什么这样用词?(2分)

(2)材料一中指出林则徐对待鸦片与贸易的态度。(2分)

(3)材料二中林则徐同意断绝“英夷贸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林则徐在对外政策上的主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⑴.同清朝地主士大夫一样以虚骄自大、愚昧无知的心态去对待外来国家或外来民族。(2分)

⑵.鼓励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2分)

⑶.英国偷运鸦片,违反中国禁令。(2分)

⑷.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闭关锁国,鼓励正常贸易。(4分)

  本题所提供的两则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待外来民族、外来国家的心态以及对英国鸦片走私、正常贸易、对外政策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只有认真理解了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一问主要从清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天朝上国”这一思想观念出发来加以理解而作出正确的回答。第二问主要是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第三问主要阅读理解材料二并结合实际材料一中林则徐对待鸦片的态度来作出正确的判断。第四问主要是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图一 鸦片战争形势图                 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请回答:

(1)分别说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战争后中国被英国割占的领土。(6分)

(2)同图一相比较,图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3)简要说明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4分)

(4)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 图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香港岛(3分)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九龙司一区(3分)

(2) 图一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而图二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4分)说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加强。(2分)

(3)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4分)

(4)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4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地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第二题,通过地图的观察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展到北方沿海且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侵略范围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侵略程度的加深。

第三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知识点的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打着“修约”的旗号侵略中国,其本质是进一步侵略中国。

第四题,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割地,开通商口岸,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明中国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主权国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表明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概括列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主要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的哪些趋势?

正确答案

(1)进程: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及其后的《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中日战争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④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①侵略国:从个别国家到列强竞相侵略。②经济侵略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③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宰割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本题是一道综合式问答题。第(1)问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沉沦的掌握情况,相对比较容易,熟知列强大规模侵华史实即可答出;第(2)问侧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答一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在外接连不断、一个比一个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驱迫下,中国人迅速不断地、一次次变换择取更新的两方文明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化的主要三种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哪两种近代化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推动近代中国进步方面的表现。(4分)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19世纪中国虽然在向近代化转型,但真正的近代化却 “遥遥无期”?(6分)

材料四 近代前期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示意图   

(4)以材料四我国政治文明的演变为例,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呈现的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对立:①和③对立:理由:①认为中国近代化是西方传过来的(或传导型现代化),③认为是自身发展而来的(或内生型近代化)。(6分)

(2)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的觉醒,为争取民主与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接受了有西方传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

(3)政治:资产阶级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但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入,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6分)

(4)主要特点: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救亡图存是其主体,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中国近代化是在全球化影响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的加深而逐步推进;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融合中逐步发展。

试题分析:(1)此题需要仔细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表格中的冲击------反应模式指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进行的,表格中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是中国的近代化是由原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并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二者对立。(2)从材料“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可以分析的出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逐渐的觉醒,进而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3)中国近代不断地进行着近代化的探索,但是近代化之路仍然曲折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决定的。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分析。(4)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和外国侵略与反抗外国的侵略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的近代化与全球化密不可分,深受全球化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9分)

                 

(1)如图所示,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呈什么趋势? (4分)

(2)《马关条约》关于通商口岸有什么新的规定?(2分)

(3)指出三次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分布的特点,并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加深的(3分)

正确答案

(1)趋势: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2分)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深入。(2分)

(2)新的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办厂(2分)

(3)特点:量增,沿海向内地(1分)

加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

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仁人

志士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结合所学知识,请完成:

(1)列强发动了几次侵略战争?(8分) 战后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8分)这些战争和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2)每次侵略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抗争或探索(10分)?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8分)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或《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8分)

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4分)

(2)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答出三个即可给满分)(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幅地图,写出战争最后签订的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三个条约名称及时间?(6分)

(2)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什么?从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看这场战争有什么新的时代特点(3分)

(3)三次侵华战争分别给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1842年《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6)

(2)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资产阶级为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料而进行的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的条约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时代要求。(3分)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单位:亿马克)

 

材料二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

材料三 (英国)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匹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匹马力……1850—1870年的棉花消耗量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小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850—1870年各国贸易发展的特点。(2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可得出什么结论?(3分)

小题3: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的认识。(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各国贸易均迅猛增长。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遥遥领先。(2分)

小题2:英国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对外扩张明显加强。(2分)外贸的发展促使英国工业生产出现新的高涨。(1分)

小题3: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是英国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其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2分)国际市场的开拓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1分)英国的发展在当时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分)

该题是以19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的贸易为主题来进行命题的。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小题1: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通过阅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850—1870年各国贸易均迅猛增长。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遥遥领先。

小题2: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小结能力。材料二反映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材料三显示了英国所需原料量逐年提高。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英国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对外扩张明显加强。外贸的发展促使英国工业生产出现新的高涨。

小题3: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通过以上三则材料,可以发现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国际市场的开拓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英国的发展在当时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英《南京条约》明确规定割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 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西方文明史》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因素。(8分)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8 分)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因素: 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革命;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8 分)

(2)政治专制集权达顶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人民的创新力,导致社会的封闭。(2分)经济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然经济,阻碍新经济的成长;(2 分)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科举考试,鄙视科技、盲目自大,阻碍了科技的发展。(2 分)结果没有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逐渐由领先转为落后。(2 分)

(3)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因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6 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图二和图四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种主题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试结合初中所学举出两例。(3分)

(4)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图一:虎门销烟;图二: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图三:抗日战争;图四:渡江战役。(4分)

(2)共同主题:反抗本国封建落后势力、黑暗统治。(1分)不同点:图二军队的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图四军队的理想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2分)原因:阶级立场不同。(1分)

(3)共同主题:反抗外来侵略。(1分)例子:明代戚继光抗倭;清代郑成功抗荷收复台湾或清政府进行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2分)

(4)斗争对象:由抗战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1分)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分)影响: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材料四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4分)

(5)材料四“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4分)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6分,罗列3点,每点2分)

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从英国的角度出发考查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解题过程中第一个要点是:要把握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本题解答的第二个要点是:要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切忌脱离材料

下一知识点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