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33.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正确答案

(1)答案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

赤壁之战、屯田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

答案1: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基本抄材料。

对考证方法的分析;

答案1: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

文献记载复杂

(3)答案1:完整回答史家“三长”

史学家应具备史材、史实、史识

答案2:回答不完整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答案1: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fierce

An. 表,目录;桌子;手术台,工作台,游戏台;平地层

Bvi. 忘记;忽视

Cvt. 忘记,忘却;忽略,疏忽;遗落;忘掉

Dadj. 凶猛的,残忍的;猛烈的;狂热的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1.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  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

D契丹、北宋、金、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正确答案

(1)

①世卿世禄制;

②推举制;

③考试成绩。

(2)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    

论据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       

组织   答案1:叙述连贯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37.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1)A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程朱理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

A选官制度较为粗糙和原始

B九品中正制赋予世家大族特权

C门阀势力破坏了君主专制

D贵族世袭制残余较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被公器私用,沦为世家大族仕进的工具,说明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较为粗糙原始,缺乏公平、公正,故选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B错;C项是结果,排除;察举本身即对世袭的突破,材料论述的是官员察举选拔的随意,D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的演变

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体现出东汉时察举制的畸形发展导致的政治乱象。B项时间不符,C项与材料设问不符,D项不合史实,A项体现出依靠血缘宗族关系或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吏的原始性特点,符合材料信息,故为正确答案。

易错点

此题易错点在于对材料中的时间定位不准而误选A项。

教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的考察重点,复习时应该格外重视。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6 分

  3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正确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

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

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2 分

3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

材料二: 表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图9、图10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道子犹太难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邮他们培养出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策》等)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的知识移民政策。

正确答案

(1)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

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

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4)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

第二,知识移民政策的内容及其实施;

第三,知识移民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总体评价。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罗斯福新政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选官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