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共659题
(26分)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2号,1912年2月10日
材料三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8分)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0分)
正确答案
(1)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2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当时城市中存在着大量“不切于民用”的工商业现象,“世儒”因此主张对工商业一概抑制。(4分)
(2)共和政府成立,产业革命正逢其时。(2分)原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6分)
(3)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答出3点给6分)
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4分)
试题分析:(1)材料前半部分列举了一些“不切于民用”的工商业现象,后半部分指出了部分“世儒”的错误认识。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即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政府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经济的发展。(2)材料前半部分指出了以往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末尾提出了核心观点,共和制度建立,产业革命正当其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部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部原因除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措施外,还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3)第一小问,据材料逐句概括,第一条反映出在苏联援助下集中力量建设核心项目,第二、三条体现出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相结合的特点。一五计划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另一方面工业化建设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学校”篇中,他(黄宗羲)强调儒家的学校必须同时发挥政治和教育双重功能。学校应是公开发表政见的政治批判场所,当学者们轮流主持对时政的讨论时,皇帝和大臣应坐在太学中认真倾听。黄宗羲论证到,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皇帝以为是者未必皆是,以为非者未必皆非。他不必自己决定对错,而应该与学校之士共同决策。
——余英时《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卢梭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早可追溯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原来主张取法英国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1901年撰文介绍卢梭的“民约学派”,1902年又写下《近世欧洲四大家政治学说》,其中以最多的篇幅介绍了卢梭。接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卢梭的民主学说为武器,猛烈批判反动的清王朝。当时名噪一时、销量达百余万册的邹容的《革命军》,就明确借用了卢梭的思想。
——整理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和卢梭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不同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思想的影响。(5分)
正确答案
(1)不同:黄宗羲从维护君权的角度,阐述了限制君权的必要性。卢梭从维护民权的角度,阐述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构想。(4分)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产生新阶级,君主专制强化,文化专制加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专制制度衰落,受启蒙思想洗礼思想解放。(6分)
(2)影响:为人文主义增加新内涵;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理论来源;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是近代资产阶级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如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但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等思想,也对法国大革命产生负面影响。(5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一黄宗羲“强调儒家的学校必须同时发挥政治和教育双重功能”,君主“应该与学校之士共同决策”和材料二卢梭“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可以总结出两者思想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不同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产生新阶级,君主专制强化,文化专制加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专制制度衰落,受启蒙思想洗礼思想解放。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思想的影响:为人文主义增加新内涵;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理论来源;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是近代资产阶级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如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但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等思想,也对法国大革命产生负面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
(2)民主范围狭窄;表决方式简单;公民权力滥用。
(3)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异:唐朝的三省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4)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结果。核心:民权、自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⑴中国明清时期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 “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其经济根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⑵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 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⑶材料三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对中国的冲击是如何使“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⑴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才刚刚萌芽;而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已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理性主义文化的蒸蒸而生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得到空前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统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是理性主义文化发展的直接表现。
⑶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
①韩非子②秦始皇③黄宗羲④康有为⑤孙中山⑥毛泽东
[ ]
正确答案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韩非子主张实行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两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②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状况不同
③当时君主专制制度所起的作用不同④两人的态度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反
[ ]
正确答案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