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共27题
20.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50多年前预言,人们可以通过触摸按钮的方式改变天花板和墙壁的背景颜色,普通的玻璃将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特殊玻璃。而且,这些玻璃的阳光折射率可以根据用户预先设定好的数值进行自动调整。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这表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意识活动有其主动创造性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正确答案
解析
早在50多年前,人们就能预见到抵御强烈紫外线的特殊玻璃的产生,说明人们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②正确;是实践把这样预言变为了现实,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正确。③选项强调的是认识的局限性,与题干不符合,排除。④选项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是错误的,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题中的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2、调动基础知识,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易错点
不能从材料中挖掘出相关哲理,不知道预言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辨别出④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的错误
知识点
4.现代研究发现,针灸能够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其分泌物具有镇痛作用。这不仅揭开了针灸疗法的神秘面纱,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镇痛的生物学原理的认识。上述材料表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人们深化了对镇痛的生物学原理的认识是因为在实践中发现针灸能够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这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因此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B选项错误,客观事物不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C项夸大了认识的作用,过于绝对化。D选项意识对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因此选A。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形式。
易错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学生容易把二者简单的看作是物质和意识的关心,这样就容易出错,尤其是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命题中,考生经常把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时间是认识的目的二者搞混,只是前者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促进作用,后者侧重于认识从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
知识点
10.如果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宇宙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这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探测到双黑洞合并时的引力波,这是对广义相对论的直接验证,也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宇宙的全新窗口。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证明了()
①客观事物随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不断发展
②科学实验是客观物质是否真实存在的根据
③科学理论能够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不断发展
④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正确答案
解析
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宇宙的全新窗口,说明科学理论能够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不断发展, ③正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到2016年才被科学实验证实,也说明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④正确;①错误,应该是人们认识能力随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断提高;②错误,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物质本来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正确答案为 D.③④。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这一理论常会结合人类的认识新的认识成果的出现、科技的发展方面的具体事例进行考查。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调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知道是客观决定主观,世界是物质的,人们认识能力是随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断提高的。排除①②
易错点
1、阅读分辨能力差,不能看出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基础知识薄弱,不知道人们认识能力是随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断提高的。
知识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号杀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率领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成功创制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研究初期,屠呦呦团队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并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但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之后,他们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针对青蒿素成本高、难以根治疟疾等缺点,他们又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的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评价 “青蒿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在中国举行会议,屠呦呦被安排向西方医药学家介绍研发青蒿素全面情况。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青蒿素在毫无保护状况下流失了。
15.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屠呦呦在创制青蒿素的实践中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
16.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青蒿素的创制和推广应用对我们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17.权已成许多国家发展、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请就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两条建议。
正确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屠呦呦创制青蒿素的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③提取青蒿素经历多次失败后,屠呦呦改变思维方式,最终找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的科学方法;
④屠呦呦运用新的认识工具进行元素分析、光谱测定,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解析
此题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进行解析,并且侧重于实践对认识的推动,可以从认识的工具、认识的不断提高、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等方面来进行解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根据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与材料的一一对应,然后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易错点
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课本归纳的比较清晰,在实际做题过程中与材料的结合是一个难点,并且容易出错。
正确答案
①批判继承中医药传统文化,打牢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根基;
②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借鉴西医的技术手段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④坚持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推动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解析
我国的传统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材料中随着实践的发展,对文化有着推动作用,而中医药文化对实践的应用也有着反作用。通过青蒿素的推广我们就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传统中医药文化要批判吸收,做到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等等。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于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点,要形成一条线索,这样在解答主观题时围绕一根线索来穿起来,就比较全面了,否则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例如,此题中所牵涉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解答时要尽量做到大而全。
易错点
此题的综合概括性比较强,涵盖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继承等许多知识点,考生容易在思考时出现遗漏。
正确答案
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④培养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
解析
保护知识产权可以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保护意识、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归纳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建议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比较简单,围绕材料意思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即可,但是在建议时要注意建议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在答题时可以分点来答,但是每一条的建议不可雷同。
易错点
此题难度较小,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考生要注意分点来答,每条的意思不可重复。
1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材料中“一位农民气象员对‘蚯蚓叫,大雨到’这一农谚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故④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中“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不能入选;③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2、调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明确并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排除不符合的选项,选出最佳选项。
易错点
不能结合材料判断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能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