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程朱理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程朱理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37.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1)A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水平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选官制度程朱理学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程朱理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7 分

  39.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a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学科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a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ae译为“科学”,呼吁。民国初年,译作“赛园斯”的科学思想。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星城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中国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统一形成,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人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正确答案

(1)科举制度;“究天理”。

(2)

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 “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程朱理学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
下一知识点 : 陆王心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程朱理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