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共121题
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8さい ( )は おとなの きっぷを かってください。
A.いか
B.いじょう
C.いない
D.いがい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3.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
(2)不同影响: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街市制开始形成”,“每日凌晨”表明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据“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表明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据“商业信用非常发达,……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表明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可以总结宋代商业革命和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点,可以看出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宋代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欧中的原因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贸易等内容。第一问考查概括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考查中外关联,归纳比较方法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易错点
第一小问“表现”容易抄写原文句子,不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这个教材里概括的知识来答;“背景”容易政治经济都答齐全,而不是从古代经济结构去理解。第二小问的不同影响不易精炼的答出。
知识点
14. 材料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第一阶段,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第二阶段,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在启蒙哲学背景下,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西方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个阶段或两个阶段的认识展开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正确答案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论述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材料里有两个阶段,两种对中国的看法。在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文化形象中不断美化中国的器物、制度、思想,一是对中国认识的肤浅,而是为反封建、反教权找理论根源。从启蒙运动后期到帝国主义时代,随着对中国认识的深入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设计、人文思想的成熟以及对外扩张的需要,悠久的中国历史则因为其停滞变成一种具有反面的、否定性意义的野蛮特征。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文明交流主题;全国卷41题。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易错点
不概括观点,胡乱阐述一阵;不结合具体史实,简单重复题干观点;没有站在西方认识中国的视角看问题。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中华民族在宋元以前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和反思》
材料二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海洋观。……他不仅从保卫海防、防御外敌海上入侵和国家统一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问题,还从“保障海道运输安全”的角度,考虑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务实的精神和宽广的视野,认真总结新时期国际海洋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着眼于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继承中国传统海洋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命题和新概念,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海洋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海洋观的重大突破。
―邓文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三 海洋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商品、资本、人力突破地域限制,逐步形成全球贸易网络。……历史反复昭示人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为开发海洋而进行的合作,给各国带来发展;但是为争夺海洋发生的战争,则给人类带来灾难。
―2014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希(腊)海洋合作论坛上发表的《努力建设和平合作和谐之海》的演讲
13.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6分)
14.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海洋观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并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6分)
1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海洋对欧洲国家兴衰的影响,谈谈你对海洋控制权与国际贸易地位关系的认识。(9分)
正确答案
注重海洋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功能;认识到了社会的商品经济属性;海洋利用从开放转向封闭。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的层次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
考查方向
古代中国经济、中外交流、海洋意识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材料,获取内容层次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纳。
易错点
不能分清材料层次,概括不够准确。
教师点评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缩写即可。
正确答案
变化:从保卫海防到维护海洋安全;从保障海道运输安全到开发海洋资源。(4分)
原因:建国初期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保障海道安全有利于打破西方的封锁;改革开放后,维护海洋安全和开发海洋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6分)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还从’保障海道运输安全‘的角度,考虑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着眼于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继承中国传统海洋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命题和新概念,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海洋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海洋观的重大突破。“注意归纳上述信息要点,比较海洋观变化。”原因“回答结合时代政治、经济回答。
考查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海洋在建设中地位变化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易错点
对”变化“把握不准。
教师点评
切合热点命题,联系所学知识。
正确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发展起来,控制海洋就意味着控制着国际贸易的主导权,英国与荷兰海洋控制权的变化就导致了两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近代以来海洋控制权的得与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与衰,因而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应加强海洋开发与建设,使海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阐释历史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先后开始殖民扩张,展开海上角逐,争夺市场、资本,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先后的海上霸主都主导者国际贸易。近现代中国的闭关与开放,从正反两面说明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应加强海洋开发与建设,使海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考查方向
世界近代国际关系: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
解题思路
先要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结合前两问问题,全面分析总结。
易错点
不能联系所学知识。
教师点评
要注意经济中西对比、近现代对比,总结。
27. 从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10.有学者将某一时期称为“发现世界和发现人”的时代。下列各项最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发现世界”指的是人类世界从原来的相对孤立、彼此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少日益走向会合,联系逐渐密切;“发现人”指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在长期的被压制、埋没之后得到了肯定与尊重;罗马帝国的扩张虽然建立了地跨三大洲的帝国,但是并没有带来整个人类世界的会合,故A项错误;
新航路的开辟将人类带向了会合,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冲破教会禁锢人性的束缚,强调尊重人性,故B项正确;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是世界被发现之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被发现之后发展的成果,摇滚乐是二战后青少年反叛精神增长的一个反映,是新时代人性发展变化的一种产物,故D项错误。
知识点
27.从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34.运用《经济生活》还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能成立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2.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 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不相关,排除;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客观、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知识点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正确答案
评分说明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9.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情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正确答案
(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
政治:近代民主政治确立并逐渐完善。
(2)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美国企图称霸全球。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需要注意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1.右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0.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材料二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
(2)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