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200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日本访问时,专门会见了日本11家孔子学院和6所孔子课堂负责人和所在学校的代表,并代表国家汉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为有兴趣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日本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暑期奖学金。李长春殷切希望中日有关各方共同促进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发展,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深化民间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海外的设立与发展不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增进其他国家和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学习不同的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和牌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更是一种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为有兴趣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日本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暑期奖学金,是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体现。

此题的重点在于对材料的理解。中日有关各方共同促进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发展,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深化民间交流作出更大贡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铿锵玫瑰,壮志男儿,逐鹿中原,力拔壮丽山河。万里长城,绵亘巍立,母亲黄河,千里滔滔,崛起民族的脊梁,夯实民族灵魂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髓,是中华民族魏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坚强柱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在未来岁月中继往开来、永远开拓的强大精神动力。

(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那些内容?(3分)

(2)现阶段弘扬这一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正确答案

(1)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2009年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下面是部分高校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

*《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

*谈谈雷锋精神的内涵理解,现在社会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

*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试题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哪些要求?(8分)

正确答案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8分)

本题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理解。可以从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多难兴邦”。无论是冰雪灾害,还是汶川地震,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是对民族力量的一次凝聚。面对灾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小家顾大家,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结合材料,从文化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2分)

正确答案

①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在重大灾害面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③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勇于面对困难,建设新的家园,共创美好明天。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意义类,问题指向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类意义类题目,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中华民族精神本身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抗震救灾的结合点进行分析,即中华民族精神本身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与抗震救灾的结合点,爱国主义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在重大灾害面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勇于面对困难,建设新的家园,共创美好明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某校高三(2)班同学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材料二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美好的梦想是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前进的强大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才能实现“中国梦·我的梦”。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4分)

(2)根据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说明为实现梦想我们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12分)

正确答案

(1)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③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将梦想变成现实。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推动梦想的实现。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实现梦想。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地位、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等知识。第(1)问,调动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识来说明即可。解答第(2)问,关键要正确理解“求真务实”中的“真”和“实”。从哲学角度看,“真”主要强调要能够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发现和掌握真理;“实”主要是指注重实践,服务实践,从实际出发;“求”“务”主要强调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结合一切从实际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真理等知识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日下午抵达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请回答: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正确答案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题目类型措施类。本题背景材料只是引入话题,与设问没有直接关联,关于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有明确表述,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记忆,准确表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实验舱进行科学实验、太空授课等天地互动项目。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锐意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全体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团结合作,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科技工作者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正确答案

①必须立足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广大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团结合作;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锐意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若考生回答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要求紧扣题意,简明扼要,是灵活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比较等能力的题型。答好此题,要注意答案的简洁性和逻辑性。我们要结合材料,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弘扬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等知识点来展开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流行词,往往反映看这个国家的脉动。中国梦,这一意涵深刻的语汇,叩动中华儿女的心弦,激发无数心灵共鸣。

材料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谈到“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用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l)习主席谈论的“中国梦”充满哲理的光辉,请分析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道理。(14分)

材料二“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两岸同胞要真诚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两岸同胞能够真诚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由。( 12 分)

正确答案

(1)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保证人民群众实现三个“共同享有”。(3分)

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不断地为人民造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3分)③梦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每一个人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三个“共同享有”的梦想就能成真。(3分)

④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个人同祖国和时代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个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实现个人的梦想。(3分)

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分)

(2)①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同胞同宗、同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2分)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同胞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4分)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4分)

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的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2分)

试题分析:(1)本问未限定我们答题的具体角度,需要我们从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中来提取。材料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或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材料中“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接下来就需要将选定的角度与材料结合起来,展开叙述。

(2)两岸同胞能够真诚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文化生活角度而言,主要应从两岸共同的文化渊源方面去阐述,诸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作用等方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今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以“中国梦·我的梦”—— 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为主题。全国各地各校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人进行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唱响了时代主旋律,引导和激发中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情感。

新时期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12分)

正确答案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⑤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⑥人人都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答出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较为简单。答案主要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也可以从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角度进行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材料一 精神不可丢。历史表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有生生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来推动,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基固本。

材料二 信心不可泄。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1)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评析。(8分)

(2)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6分)

正确答案

(1)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2分)

②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2分)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4分)

(2)①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保持“中国信心”,实现“中国梦”,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实际,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始终保持“中国信心”,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每点2分)

试题分析:(1) “评析类”试题,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性并论证,又要指出其片面性所在,并说明理由改正,最后再总结得出结论。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来展开,题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这一部分正确,需要说明理由,所以答案组织“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题中“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观点错误,片面看问题,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答案组织“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此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那么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最后总结:题中观点片面。

(2)首先审题,注意知识范围和限定,哲学原理限定在寻觅社会的真谛这一课,这一课有哪些原理需要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检索知识库):主要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上升、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次,分层解读材料解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词,与原理相对接,调用原理。材料中“依靠人民”调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材料中“立足实际”调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中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最后组织答案,做到原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