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 共1154题
2009年5月12日,胡锦涛在纪念抗震救灾一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道理回答:
(1)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关系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扬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校高二(2)班为了配合学校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①举办一次展览,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丰富民族精神的具体成果,②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抗震救灾中涌现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事迹。
(3)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策划者,请你将这次将要展览的主要内容的要点写出来。(至少3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期的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灾救灾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
(2)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如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3)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表现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两柏坡精神;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要表现有: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答对其中任何三点即给满分 )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3日下午就“从上海世博会看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问题”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发扬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弘扬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理念,倡导志愿精神。
(1)结合材料,从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如何弘扬世博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弘扬世博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世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时代的体现。弘扬世博精神必须坚持以下四个方面: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确保世博精神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与当代世博精神统一起来。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在批判、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时,坚持以我为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世博精神。④必须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世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才能使时代精神(世博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世博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弘扬世博精神正是充分发挥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体现。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弘扬“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理念”,对于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9年十月秋风里,我国科学界两位大师——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相继逝世。双星陨落,给我国科学界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就是贝老留给中国科学界最后的遗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激励着钱学森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从两位科学巨匠身上,我们看到他们为新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
(1)“不屈的脊梁”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当代中国,我们如何“挺起不屈的脊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屈的脊梁”体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吸收借鉴优秀成果,又警惕其西化、分化图谋。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
材料二: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被日本巡逻船撞击,日方并以所谓的“妨碍公务执行”为由非法抓扣我渔船船长。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步步升级的反击措施:首先是停止中日东海共识的谈判,单方面采取对中国春晓油气田投产的决定,并通告日本停止中日高层一切往来,拒绝日本代表团访华,限制中国赴日本旅游团出境等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日本如不立即无条件放回中国船长,中方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其一切后果由日本承担”。
(1)中日双方的矛盾,缘于领土,缘于资源——归根到底,缘于利益。因此,有人认为,处理国际关系,应本着“本国利益至上”的原则,对此,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政府在对待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这一民族精神,对于解决钓鱼岛及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认为“本国利益至上”,有合理性。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在领土资源开发问题上,中日双方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双方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从而引发了钓鱼岛风波。②但是处理国际关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主权国家还应做到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本国利益至上”原则应有一定的前提条件。③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分子,还应谨守主权国家的义务、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际关系还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
(2)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②钓鱼岛和宝岛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少数民族与祖国大陆其他各民族同胞一道,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维系炎黄子孙,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2008。我们热切期待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全民一心,共同抗灾!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温暖;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相助;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圣火遭受屈辱,我们义无返顾;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劈山开路。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为什么必须“挺起不屈的脊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意义: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3年之后,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已基本完成。在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一线指挥,人民子弟兵生死突击,共产党员和白衣天使舍生忘死,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先人后己,不分男女老幼捐款捐物,不分天南地北无私援助,不分民族地域心手相连,谱写了高亢雄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交响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①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⑥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3年之后,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已基本完成。在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一线指挥,人民子弟兵生死突击,共产党员和白衣天使舍生忘死,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先人后己,不分男女老幼捐款捐物,不分天南地北无私援助,不分民族地域心手相连,谱写了高亢雄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交响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①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⑥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这是被誉为“雷锋传人”郭明义的经典语录。郭明义作为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在鞍钢工作的28年里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作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总能顾全大局,甚至不分份内份外,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同时在工作中他总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2010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宣传和弘扬郭明义的事迹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充分体现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②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作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等,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弘扬郭明义辛勤劳动、助人为乐为荣等事迹,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弘扬郭明义的事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有利于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工作。
201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战争烈士敬献花篮,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胡锦涛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何在?请对我国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方法论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赞同。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②不赞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
(2)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方法论建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材料一:2006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栽文指出,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我们党进一步提出把弘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建国前夕,毛泽东告诫我们:“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请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今天,我国人民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来看,“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传统。
(2)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3)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4)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使长征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力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