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 共1154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a。根据下表左列馆息,在右列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内容。
正确答案
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傀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竟争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题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是综合国力竟争的重要因素等方面回答。
2010年9月是第七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玉树抗震救灾.“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和永远的精神火炬。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历史使命,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人朝实现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迈出意义非凡的一步,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空,坚决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与以往航天项目相比,“天宫一号”的研制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时间更长,中国科研团队发扬“航天精神”,齐心协力、自力更生、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人类共同利用外空增加了壮大了和平的力量。他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天宫一号”的研制是怎样展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5分)
正确答案
(1)①团队齐心协力,展示了团结统一的精神; (1分)②他们自力更生、知难而进,展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1分)③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展示了勤劳勇敢的精神(1分)④他们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 (1分) ⑤“天宫一号”的顺利升空使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新的一步壮大了和平的力量,展示了爱好和平的精神。(1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天宫一号”的研制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组织答案时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齐心协力、自力更生、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壮大了和平的力量”,然后回扣教材考点,找出材料信息与考点的对应关系,组织答案即可。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应为体现类试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信息,然后与考点对应,组织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用文化生活《我们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上述时代精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原因。并据此分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联系。(12分)
正确答案
原因:①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在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中, 上述时代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分)
②上述时代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伟大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4分)
联系:
①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2分)
②民族精神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充满生机和活力。(2分)
③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2分)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民族精神知识的理解。一脉相承的原因可以从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联系可以从基础和渊源,博采众长、不移根基等方面分析
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党和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调集力量,实施抢险救灾。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救灾努力及全国哀悼日活动,认为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卓有成效,盛赞中国团结不屈的民族精神。一位法国资深人士说,中国的哀悼日活动场面令人震惊,也令人感动。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方有灾,全国救援,这体现了中国人灾难面前不低头,相互帮助,继续向前的精神,这也是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位法国资深人士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民族精神还在不断发展。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我们人人都应该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某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围绕“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的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并参与其中。
【寻访雷锋成长的足迹】
第一小组的同学了解到,雷锋出生在旧社会一个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然而他没有在逆境中沉沦。解放后,他先后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并成为一名军人和共产党员。他从事的是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汽车驾驶员等普通而平凡的工作,但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省吃俭用捐助受灾群众;利用休息时间到车站扶老携幼;出差时,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但做了好事却从不留姓名。1962年,22岁的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
【追求雷锋精神的价值】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在时尚嗅觉敏锐的年轻人中间,一股“雷锋热”又悄然兴起:雷锋帽、大茶缸子、帆布绿背包,这些曾一度被封上“老土”标签的玩意如今又刮出了时尚风,由于供不应求,几家大型电子网购网站甚至打出了“雷锋帽”售罄字样。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
甲同学说:“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奉献,学习雷锋不应单纯着眼于经济利益”。
乙同学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利用雷锋的影响力获取经济利益无可厚非”。
【呼唤雷锋精神的弘扬】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个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在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愿我们学雷锋不要停留在3月5日“学雷锋日”,不要停留在一阵风一阵雨的各式活动上,更不要让世人发出“把异乡出现的‘洋雷锋’找回来”的感叹!
小题1:该班学生探究的主题蕴含了哪一个唯物论的道理?材料中雷锋的成长足迹对你有何辩证法启示?(8分)
小题2:请选择一个你所支持的观点,并进行文化论证。(4分)
小题3:第三小组的同学根据本次探究的主题,设计了几条宣传标语,请你帮助完成下列表格,在序号对应处填上宣传标语或具体原理。(6分)
正确答案
小题1:①该班学生探究的主题“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蕴含的唯物论道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2分)
②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雷锋通过努力在逆境中奋进,在平凡中显伟大,启示我们要不断进取,努力成才。(2分)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把握事物的有利联系。雷锋的成长既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2分)
④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雷锋正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2分)
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正确面对挫折。雷锋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磨难中不断成长。(2分) (任意三点得6分)
小题1:支持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文化角度,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的发展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分,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或:支持乙同学的观点。理由是:文化角度,经济是基础,对政治和文化起决定作用,应当重视经济利益。(4分,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或建设和谐文化需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3分)。②例:让行动与雷锋精神同在(3分)。
(其他答法只要标语内容与雷锋精神相关且与理论对应均可得分)
本题以围绕“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的主题进行探究,考查学生运用文化和哲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
小题1:在审题时把握该班学生探究的主题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找到蕴含的唯物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道理;把握材料中雷锋的成长足迹,运用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即可。
小题1:选择一个你所支持的观点后只要找出文化论证依据即可。
小题1:服务校园,奉献社会,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的依据是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或建设和谐文化需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只要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标语相符合均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重在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到保护和发扬,在每年的雪顿节期间与其他歌舞、话剧相映生辉,使雪顿节成为藏族欢乐喜庆的综合艺术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壮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7分)
材料二:团结就是办量,力量源自热爱。2009年,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地各部门都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由20 万军民参加的60年国庆庆典系列活动,激发了亿万群众浓浓的爱国心,家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具有广泛群众参与度的“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每一张选票都表达了对英雄模范的崇敬,都凝聚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都寄托着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幸福平安、家国兴旺;清明节——纪念先人、缅怀英烈;端午节——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秋节——团团圆圆、喜庆丰收;重阳节——尊老敬老、孝亲爱老……一个个传统节庆活动,成为中华民族认同标志和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8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2分)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分)③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凝聚人民力量,鼓舞士气,共克时艰。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以群众的广泛参与为特色,能使广大群众在自我参与中,得到教育。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
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无论是国庆活动,英模评选还是传统节庆都展示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并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自觉行动。⑤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英模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建设和谐社会。(其他文化生活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共8分)
略
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于2010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与普通评选不同,这次评选活动的候选人都是原本散布民间、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因为网民的一次次“顶起”和“围观”而广为人知。 “网络无疆,人间有爱;大美无言,草根有力”,这些在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传奇的“小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这次评选,既是对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追求真善美的执着表达,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010年4月27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简要谈谈你打算怎样向劳动模范人物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劳模精神作为时代的宝贵财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②深入学习并体会劳模精神的内涵,在学习上要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助人为乐,在劳动和奉献中体会幸福。
某校为了引导学生感知民族精神力量,树立正确价值观,特意组织了一次校园精神感悟活动,下面是某班板报中的内容,请你一同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等生命特征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