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图15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或北)半球。

(2)E地所属自然带的名称是           带,B→C→D→E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

境的          地带分异规律。(4分)

(3)①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          作用。

(4)图中②海域名称是          海,该海域位于          板块和           板

块的交界处,边界类型属          边界。(5分)

正确答案

(1) 北    

(2)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纬度

(3)寒流          降温减湿             

(4)红海 

印度洋(非洲)  非洲(印度洋)           生长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综合分析。

(1)根据南亚此时的风向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2)E表示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C→D→E的自

然带呈南北方向的变化,属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①洋流为加纳利寒流,对气候的影响:降温减湿。

(4)②表示红海,一侧非洲属于非洲板块;另一侧为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红海

位于两板块的生长边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意为“浇灌的家园”,周边地区农产品丰富,以盛产麦、棉、水果(柑橘和橄榄)、玫瑰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叙利亚及周边地区图(下左图)。 

材料二:塔尔图斯和巴尔米拉气候比较图(下右图)。

材料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共同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安纳托利亚山区,流经伊拉克,两河合并后被成为阿拉伯河,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主要灌溉水源。

(1)幼发拉底河径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                  。(4分)

(2)塔尔图斯和巴尔米拉两地气候皆为                气候,但是由于离海的远近不同,从塔尔图斯到巴尔米拉地区                 性增强。(4分)

(3)西亚国家称为“浇灌的家园”,其农业灌溉方式现多采用          的方式,该农业灌溉方式与漫灌相比,其优缺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4)大马士革周边地区农产品丰富,盛产麦、棉、水果、玫瑰,农业发达,试简述其农业布局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5)简述叙利亚及其西部邻国城镇大多集中于西部沿海的主要区位因素。(6分)

正确答案

(1) 高山积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 (4分)

(2) 地中海;大陆。(4分)

(3)滴灌(或喷灌) ;优点:节约水资源;扩大耕地面积;消除土壤板结(土地盐碱化)。缺点:前期投入大(6分)

(4)①处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②处于地中海沿岸,地形平坦;③灌溉水源充足。(6分)

(5)①处于地中海沿岸,地形平坦;②处于地中海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③沿岸港口众多,交通便利;④临近海洋,资源丰富。(每点2分,答对3点

即可得满分6分)

试题解析:

(1)考查河流水源的补给方式。世界绝大部分的部分河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包括两河流域)。同时发源于土耳其高原山区为高山冰川融水补给。

(2)根据图中气候资料图分析,两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分析大陆性和海洋性关键在于两地的海陆位置判断。

(3)考查水资源的利用。西亚由于大部分面积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为可持续发展,采用滴管或喷灌——节约水资源,满足更大的植物的水需求;减缓土壤盐碱化的程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缺点为技术的要求高,同时投入大。

(4)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降水、温差)、水源、土壤、地形、市场、交通、政策、历史、劳动力、工业基础、技术等方面。但一定结合题意——优势的自然条件——气候:光照充足,温差大;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形平坦;两河流域,便利的灌溉条件。

(5)考查城市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主要从气候、水源、地形、资源、科技、交通等方面分析,图中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气候,地中海气候,全年均温温和,降水将较多;地形,平原地带;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等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墨西哥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mm,墨西哥南部为1000-2000mm。

材料二 客户工业,即免税临时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包装材料等生产资料,在墨西哥加工组装后用于再出口的工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硅谷企业的许多新工厂纷纷落户莫西卡利。截止到2010年,墨西哥客户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918家,其中80%集中在北部边境地区。

材料三 墨西哥地形及城市分布图

(1)墨西哥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上,而沿海地区较少,试分析原因。(4分)

(2)指出影响墨西哥东南部与西北部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3分)

(3)分析客户工业在莫西卡利地区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3分)

(4)指出墨西哥东、西沿岸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2分)

正确答案

(1)墨西哥地处低纬(热带、亚热带),高原地区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气候凉爽;沿海地区地形狭窄,地势低,气温高 。(4分)

(2)地形 大气环流  洋流 (3分)

(3)靠近美国,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紧邻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电子产品组装需求量大,方便大量生产资料进出口);国家政策(贸易壁垒小,门槛低);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3分)。

(4)飓风 地震 (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该国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因为该国地处热带,沿海平原地区面积狭小,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合人们居住。在内陆高原因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生活。

(2)根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三图分析,墨西哥地形以高原为主,东南部纬度低,地势低,位于东北信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从海陆位置看,甲地处沿海,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经过,受海洋影响大,所以降水多。西北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降水少。冬季因西部山脉阻挡,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所以降水少。所以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

(3)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判断,莫西卡利位于墨西哥西北部,紧邻世界最大微电子工业中心——硅谷,电子产品组装需求量大,方便大量生产资料进出口,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毗邻美国,市场广阔。有国家政策支持。这些都是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条件。

(4)读图,墨西哥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西岸是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火山。墨西哥纬度低,东侧海域是热带风暴的多发地区。在夏季风的影响下,东岸多飓风灾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北地区等降水量线局线图;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舟曲境内多高山深谷,海拔在1 173至4 505米之间,半山河川地带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2.7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米至900毫米。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严重是舟曲的自然现状。

 

(1)图中A—B河段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_____________区,年降水量在________mm以下,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来自________。简要分析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舟曲荒山、荒坡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可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特色显著,如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主要发展________农业;武威所处的河西走廊,主要发展________农业。

材料二: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东线调水工程中,可利用______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自南向北依次为)______河、黄河、海河和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中线调水工程是将______水利枢纽的水沿人工渠道经河南省和河北省引向京津两市地区。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保持生态平衡。

正确答案

(1)西北干旱半干旱   200    

(祁连山)冰雪融水(高山冰川融水)(6分)

自然原因:深居内陆(地形阻挡),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回答气候异常、沙质沉积物多可酌情给分)(2分)

(2)遥感(2分) 河谷   绿洲(或灌溉)(4分)

(3)改变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不均匀的现状,以满足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4分)

(4) 京杭大运   淮(4分)     丹江口 (2分)

(5)节约用水      防止水污染(4分)

试题分析:

(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大致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根据图中位置,A—B河段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水源补给主要以(祁连山)冰雪融水(高山冰川融水)为主。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地形阻挡),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灾害监测主要运用遥感技术。青藏高原主要发展河谷农业。河西走廊,主要发展绿洲(或灌溉)农业。

(3)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改变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不均匀的现状,以满足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

(4)在东线调水工程中,可利用京杭大运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东线调水主干线自南向北依次为淮河、黄河、海河。中线调水工程是将丹江口水利枢纽的水沿人工渠道经河南省和河北省引向京津两市地区。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与保持生态平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源补给方式、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灾害监测技术、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农业类型、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东北亚局部图

材料二:中国2005年至2007年综合能源平衡表(单位:万吨标准煤)

材料三:表1: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    ※为2005年数据

(1)、读材料一,丁所处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__,

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评价该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8分)

(2)、读材料一,俄罗斯工业逐渐向东发展,日本工业则由太平洋沿岸向国土南北两端扩散,影响两国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则是______________(6分)

(3)、读材料一,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与之同纬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__。A、B两地冬季降水量比较多的是   地。(4分)

(4)、读材料二,我国国内能源供应        (大于或小于)需求。今后,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 (6分)

(5)、据材料三,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2分) 根据表中信息,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2分)

正确答案

(1)、三江平原(2分);商品谷物农业(2分)  

有利条件: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地广阔;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夏季高温,雨热同期;灌溉便利(每点1分,共3分)

不利条件: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冷害影响;多旱涝灾害(每点1分,共1分)

(2)、资源       交通       廉价劳动力(6分)  

(3)、温带季风气候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4分)

(4)、小于(2分)

措施:①加强勘探工作,开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 ②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加强同中亚、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合作,进口该地石油;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④加大对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力度;⑤将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4分,一点2分,任答二点给4分)

(5)、淮河流域降水少;(2分)

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2分)

试题分析:

(1)从区域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丁位于我国的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交汇处,为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属于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地广阔;黑土广布,土壤肥沃;夏季高温,雨热同期;灌溉便利。

(2)由材料一可知,俄罗斯工业逐渐向东发展,日本工业则由太平洋沿岸向国土南北两端扩散,影响两国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资源、交通。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则是廉价劳动力。

(3)A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为终年温和湿润,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B两地中冬季降水多的是B地,西北风从日本海带来大量的降水。

(4)右材料二可以判断,我国的能源是供小于求,为了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状况,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5)由材料三可以判断,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淮河流域降水少;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总量的比值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东北商品谷物农业、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40°N附近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我国能源状况、淮河径流总量和水资源利用率。

下一知识点 :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