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气的应用
- 共181题
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1)实验装置和所用药品都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
(2)如何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丙
(2)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变蓝色,则已经收集满(或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产生白烟,则已经收集满)
如图是有关氨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装置.
(1)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
(2)写出A中所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收集氨时,试管口棉花的作用______;
(4)收集氨时,试管B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5)图1装置还可以制备______气体;
(6)图2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C充满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所得溶液呈______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解释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正确答案
(1)分析装置图可知装置C为平底烧瓶;
故答案为:平底烧瓶;
(2)实验室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3)氨气极易溶于水,棉花的作用是防止与空气对流收集不到纯净的氨气;
故答案为:防止与空气对流收集不到纯净的氨气;
(4)氨气遇到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设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证明收集满,否则没集满;
(5)发生装置是固体+固体加热制备气体,实验室中制备氧气、甲烷也可以利用该发生装置制备;
故答案为:氧气、甲烷;
(6)氨气极易溶于水,打开止水夹,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是弱碱,溶液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3+H2O=NH3•H2O;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碱,NH3+H2O=NH3•H2O;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干燥管中的干燥剂可选用______(填序号).
①无水硫酸铜 ②熟石灰 ③碱石灰
(3)加热一段时间后,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
近收集氨气的试管口,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工业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实验室用加热氯化氨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该反应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干燥管中的干燥剂,氨气不能与干燥剂反应,且干燥剂且能吸水,无水硫酸铜与氨气反应,生成[Cu(NH3)4]SO4,所以不能,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它不能与水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作干燥剂,故答案为:③;
(3)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可以利用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即用“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也可以用氨气遇浓盐酸产生白烟,即“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瓶口,产生白烟”,
故答案为:产生白烟;NH3+HCl=NH4Cl;
(4)工业合成氨是用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答案为:N2+3H22NH3.
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即可发生反应。某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的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
请回答: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2)装置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其作用是____,
(3)装置C中有白烟产生,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4)若从装置C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含有少量Cl2,为防止其污染环境,可将尾气通过盛有 ____的洗气瓶。
正确答案
(1) MnO2+4H++2Cl-Mn2++Cl2↑+2H2O
(2)浓硫酸 ;干燥氯气
(3)8NH3+3Cl2 ==N2+6NH4Cl (或2NH3+3Cl2==N2+6HCl , NH3+HCl=NH4Cl)
(4)氢氧化钠溶液
在实验室,干燥氨时,通常是将制得的氨通过______,以除去其中的水蒸气;为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往往取______试纸置于试管口处,当颜色由______色变______色时,表明已经收集满氨气.
正确答案
氨气是碱性气体,碱性气体必须使用中性或碱性物质干燥,注意不能用氯化钙干燥氨气,一般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
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NH4++OH-,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色,所以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故答案为:碱石灰;湿润的红色石蕊;红;蓝.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