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7 分

  39.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

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

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略”(合理即可)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8.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吗?”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2 分

37.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常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谍”,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实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正确答案

(1)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4)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5.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

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

些做法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农产品采购制的实施,使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因此B项说法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修补,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可以排除;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符合苏联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故D项错误;本题答案为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旨在考查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不仔细分析材料易错选C项。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与题干无关,故错误;题干没有强调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六十年代苏联继续坚持以重工业为中心,产品主要是重工业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的执政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他们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准确理解。

解题思路

找准时代,调动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的局限就可选出D项。

易错点

容易把“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错误的理解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没有分清产品产量的构成中有重工业品和轻工业品,轻工业品与生活才真正密切。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2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正确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1.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
下一知识点 :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1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