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
- 共34题
16.“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7.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其……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列……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稽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清末驻日参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斐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摹效西法,惘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频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摹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单阐释。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正确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
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11
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1,12
补充的新资料:(略)
简要阐释:(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0.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此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之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1) 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3) 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正确答案
(1)
水平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
·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粱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
史实:
水平1:能注意到材料中粱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2:只注意到材料中粱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
组织:
水平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
(3)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把梁启超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粱启超的史观、方法、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梁启超基于进化论史观和政治改革立场来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注重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水平2:就梁启超对李鸿章其人的具体评价提出观点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毁誉参半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
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8.同文馆之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
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 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知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问题:
(1) 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
(2) 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确答案
(1)理由:第一,国家的根基在礼仪和人心,不在洋人的“术数”和“技艺”。第二,洋人未必真心实意地传授他们的知识。第三,中国也有能胜任此类课程的人才。
(2)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忍心对于一个国家也非常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可谓“千古未有质变”,师夷长技成为时代要求。当时的洋务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有其紧迫性。然而,道德忍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