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斯福新政
- 共159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他”指谁?他的“新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体制?并指出该目标确立于党的哪次代表大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上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经济政策”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3)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
(4)启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相互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2010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度会议在华盛顿落下帷幕,一场“货币战争”随之而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为了增加利润,找到了替代银锭来交换中国货物的东西。他们渐渐转向交易一种利润丰厚但充满罪恶的产品——鸦片……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流失了大量白银,还在中国南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34年,美国针对中国是全世界银本位中最主要的国家,便采取了提高白银价格政策,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致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物价惨跌,工商业危机严重,工人失业,中国人民生活更为困苦。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当时在国内的财政金融政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怀特计划规定建立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一个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稳定基金,二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复兴与开发银行。重点在于稳定基金方面。就稳定基金而言,计划规定通过各国认缴筹集资金50亿美元,包括黄金、各国本国货币与政府有价证券。由各国组成的董事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总裁和执行董事会管理。
——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11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法英升至第三,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
——新华网2010年11月5日报道
(2)材料三中,怀特计划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材料四中,IMF关于“中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的增加”这一决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直接原因:第一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大量走私鸦片造成的。第二次,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措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等。
(2)真实意图: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1787年宪法)
材料二 美国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原则(不得照抄原文),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是怎样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材料二核心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你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认识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目的: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
原则:确保社会公平公正;维护和平稳定;保证自由安全;实现社会保障。
材料二观点:谈判和妥协使宪法成为“活着的”宪法。
(2)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符合宪法中促进公共福利的原则;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这反映了垄断资本家与工人的妥协,体现了宪法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3)认识和评价: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在街头求职的失业者背上的小木牌写着:I know 3 trades,I speak 3l anguages,Fought for 3years,Have 3 children,And no work for3 months,But Ionly want one job。
材料二
材料三: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肖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四:“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请回答:
(1)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材料四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缓解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信息:首先发生在美国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大批工人失业,生活贫困;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失败,危机更加严重,政府威信扫地;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联系: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材料一和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图2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2)内容:“公平竞争”、促使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
(3)评价:“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
得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
(4)经验教训:要居安思危,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确保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真正繁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同定粮食税。
(3)新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4)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牵(%)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2)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②“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美国此番华尔街金融风暴,让许多人联想到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 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 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四 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这些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材料五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期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增加两倍,至1万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今天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共同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说明历史上罗斯福总统、现任奥巴马总统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面对严峻形势时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点。(6分)
正确答案
(1)都是从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的;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一些企业和银行破产或倒闭等。 (6分)
(2)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6分)
(3)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 两场金融风暴的共同特点要从开始的地点、对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方面来思考,首先,开始的地点都是从美国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的;对美国经济来说导致一些企业和银行破产或倒闭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加速,这种影响扩展到全世界,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造成不利影响。
(2)分析“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也即分析罗斯福新政中有关金融领域的正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括: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都是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干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恢复了美国的金融秩序,稳定了信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
(3)从材料内容来看,首先三位领导人在面对严峻经济形势时都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即宏观调控;从具体措施上来看,都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如(罗斯福新政时期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兴建公共工程,中国温家宝政府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以扩大内需,奥巴马政府制定了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都积极实行救济,关注本国的民生,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罗斯福新政主要调整了
正确答案
C
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经济危机正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的表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正确答案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