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如图所示,一自耦变压器(可看做理想变压器)输入端AB间加一正弦式交流电压,在输出端CD间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转动滑片P可以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移动滑片Q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电阻的阻值。则

A只将P顺时针转动,灯泡变亮

B只将P逆时针转动,灯泡变亮

C只将Q向上移动,灯泡变亮

D只将Q向下移动,灯泡变亮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6 分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正弦交流电,副线圈接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S断开,现接通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M、N两端输出电压U减小

B等效电阻R的电压增大

C灯泡L1的电流减小

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正确答案

B,C

解析

知识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6 分

在远距离输电的电路图中,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均为理想变压器,发电厂的输出电压和输电线的电阻均不变,随着发电厂输出功率的增大,则

A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

B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

C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减少

D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增大

正确答案

C,D

解析

知识点

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电能的输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如图所示的调压器,滑动触头P和Q都可以调节,在输入交变电压一定的条件下,要使输出电压增大,输入电流增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Q不动,P向下移动

BQ不动,P向上移动

CP不动,Q向下移动

DP不动,Q向上移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5 分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正弦交流电,副线圈接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S断开,现接通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M、N两端输出电压U减小

B等效电阻R的电压增大

C灯泡L1的电流减小

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正确答案

B,C

解析

知识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6 分

如下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1=1000匝。n2=200匝,原线圈中接   一交变电源,交变电源电压,副线圈中接一电动机,电阻为11 Ω,    电流表示数为1 A,电表对电路的影响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交流电的频率为100 Hz

B电流表示数为0.2 A

C此电动机输出功率为33 W

D电压表示数为

正确答案

B,C

解析

知识点

正弦式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平均值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如图中的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10:1,变压器的原线圈接的电压(V),电压表为理想电表接在副线圈两端,则(    )

A电压表的读数为10V

B电压表的读数 V

C电压表的读数约为V

D电压表的读数与电阻R有关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正弦式电流的图象和三角函数表达式正弦式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平均值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6 分

如图所示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原线圈接交流电压,图中电压表和电流表为理想电表,为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当温度升高时阻值减小),则正确的是

A交流电的频率为    B,电压表示数是

B处温度降低时,电压表示数不变

C处温度降低时,电流表示数不变

正确答案

A,B

解析

知识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6 分

如图所示是一台家用台灯亮度调节原理图,自耦变压器接入正弦交流电压,电流表A、电压表V分别为理想交流电流表和理想交流电压表,若将调压端的滑动触头P向上移动,则

A电压表V 的示数变小

B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大

C电压表V、电流表A测得的是瞬时值

D电流表A 的示数变大

正确答案

B,D

解析

知识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5 分

图(a)中A、V为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20∶1, ,变压器原线圈接上如图(b)的正弦交流电,则(    )

AV示数为220V

BA示数为0.2A

C原线圈中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

D通过R的电流的频率为2.5 Hz

正确答案

B,C

解析

知识点

正弦式电流的图象和三角函数表达式正弦式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平均值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下一知识点 : 电能的输送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