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3)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49年以来,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中苏签约后,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图1反映了我国针对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了哪一个外交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一致同意以什么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它是谁首先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反映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历史,这次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为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4中,“把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周恩来握手的美国总统是谁?两人握手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5表明一个互信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诞生了,这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这个组织名称叫什么?性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3)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或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尼克松。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缓和)。

(5)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在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圆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图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谊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3分)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4分)

(4)请列举二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4分)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分)

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7分)

(4)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鳃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6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如材料一“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等信息。第(2)问,明确50年代的国际背景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两大阵营的对抗,在此基础上归纳50年代的外交方针、政策。第(3)问考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其影响注意从国际形势、国际格局两个角度分析。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举例,注意时间限制。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

材料二 (一) 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选自《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我们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上海精神”,可以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就是必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江泽民《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

请回答:

(1) 读材料一,图①事件的外交成果是什么?图②事件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图③事件中,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成图④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中的“上海公报”发表于哪一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3) 据材料三,六国所形成的组织是哪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于哪一年?材料中“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分)

(4) 综合上述外交活动,指出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1分)

正确答案

(1) 图①中印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图②事件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图③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图④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4分)

(2) 1972年;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

(3) 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互信为安全之本。(3分)

(4)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史实可知,图①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中印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基本原则;图②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参加日内瓦会议;图③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图④l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其直接原因是l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2)问,联系史实可知,“上海公报”发表于1972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第(3)问,六国所形成的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第(4)问,综合上述外交活动,可知,新中国奉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点评: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考点的主要考查角度。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试题都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为基础,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考查本专题内容时,很多试题与中俄关系相联系,应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复习。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影响,较多涉及中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史实,是学科综合很好的切入点;本考点主要考查的是

国际关系的变化,与美苏争霸的格局和状态联系非常密切,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主要考查中、美、苏三种国际政治力量的相互牵制和互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本考点考查时主要是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出题方向。主要考查点是以联合国为外交活动的中心,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任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全方位的外交策略,实行“无敌国”外交,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 ]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正确答案

A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