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共230题
美国《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开始,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们代表着当时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2月7日,毛泽东首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见图一),圈中毛泽东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材料二:图二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Nixon‘s China Odyssey。画面表现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表演。其中,Odyssey(旅行)在英文中有苦难、艰辛之旅的意思。
材料三:图三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的原因,用史实说明图中的“民主统一”,井指出“民主的美国”对这个“民主统一”国家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时代周刊》将尼克松中国之行称为艰辛之旅。指出该事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即将崩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说明:民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统一:扫除国民党残余势力,完成大陆的解放。政策: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或敌对)政策,或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
(2)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使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
材料二:参加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材料三: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外交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材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坚持的外交方针是什么?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方针:“一边倒”。目的: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团结友谊。
特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影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打破了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3)新变化: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
(4)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认识: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核心;外交政策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演变。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应对“二战”后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某些国家甚嚣尘上。试结合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评论这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成果: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影响: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中国积极参加和推动联合国的重大活动,如维和、裁军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促进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威胁论”或者出于担心中国强大的心态,曲解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目的;或者出于遏制中国的用心,片面夸大了中国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威胁论”是一种错误的言论,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声称,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材料二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出于上述考虑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美国对华采取的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史实说明中美关系变化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经济上的封锁禁运。背景:①二战后“冷战”局面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方针,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派兵参战。
(2)变化:从遏制转变为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②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西欧、日本的崛起对其产生冲击,需要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实现新的国际关系平衡。③孤立中国政策遭到失败。
(3)重大影响:日本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 ‘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
(2)由仇视到友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国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