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工场到工厂
- 共190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农工商业同等重要;农工商皆本(任答一点都行)。
观点:重农抑商。(2分)
(2)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形成区域化生产;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国内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等。(4分)
(3)不利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措施:官府对待商业采取了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清政府的抑商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从根本上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甩在工业文明潮流之后。(6分)
(4)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商业;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2分)(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试题分析:(1)题第一问,“农,虞,丁,荫”很重要,并引《周书》的话说:“农工商虞”不可或缺。体现了司马迁对农工商虞的重视,本题学生易错在不读材料,照搬重农抑商。第二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体现了本末思想。本题可以通过前后对照来印证。
(2)题 材料三中根据“著名的产棉区”、“专业户集中”、“花乡”、“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等信息概况。
(3)题,第一问联系所学知识解题。第二问中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时注意广度联系。
(4)材料中主要围绕农工商的关系,结合重农抑商的评价可解题。
点评: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难度适中,考查主干知识。还可以考查海禁政策等。
(12分)历史上各国政府都重视经济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我向你们,也像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②材料二中的新政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特点?(4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4分)
正确答案
①政策:重农抑商。(2分)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分)
②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2分)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
③农民收入增加。(1分)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文字内容中可以解读出重农抑商的信息;封建统治者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2)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发展。(3)从材料三表格信息中可以直接解读出1979年小岗生产队实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增加快速增加。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近年来从多种史观的角度重新解读“罗斯福新政”成为最新颖的模式: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12分)广州的经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过安州一处对外通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总量的3%左右。
①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居南洋归侨陈启源在广州地区南海简村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我国第一家商办近代化胡器(外国机器)缫丝厂。
②依据材料二,指出此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此类企业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三 1979年,中央确定对两省(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③材料三中的“重大的决策”是什么?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4分)
正确答案
①“海禁”和“闭关锁国”。(2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分)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2分)
③创建经济特区;(2分)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十三行”信息可知清代实行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制订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保护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2)陈启源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典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结合所学可以直接归纳其产生的原因或背景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3)结合材料三中的时间特征“1979年”可以直接联想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决定在中国沿海地区先创办经济特区,首批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城市;结合所学可以回答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体进程是:先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
点评: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的前提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放;新时期的开放是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开放;②开放的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适应外国殖民主义的需要而开放,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新中国的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③开放的结果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开放则有利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
(3)依据图l,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2分)与图l相比,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四 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
(4) 材料四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2分)。
材料五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13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4分)(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或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2)特点: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分)
原因: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任三点 3分)
(3)局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或:重工业发展缓慢)(2分)
变化: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平衡。(或:重工业得到发展)(2分)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4)现象:经济全球化。(2分)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2分)
(5)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1分)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3分)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1分)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3分)
第(1)问首先要亮明观点,同意或不同意,阐述理由时要注意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史论结合;第(2)问考察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从图片以可以看出,1869年、1919年轻重工业差距悬殊,比例严重失调;1952年、1957年重工业比重增大,轻重工业将近平衡。1952年、1957年重工业发展的原因可以从新中国的成立,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考虑;第(4)问从漫画内容麦当劳进入莫斯科(俄罗斯)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政治背景注意从两极格局结束等方面考虑;第(5)问谈认识时注意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阐明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