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又和政权的维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为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政策?(2分)

(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两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了克服危机,两国分别进行了什么改革?各有何特点?(4分)

(3)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分别作出了什么主要决定?(2分)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海禁。(2分)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

罗斯福新政: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4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近代)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材料三: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材料二、三均据《文史知识》

材料四: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是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材料五: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的原因。(2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并举例说明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影响。

(3)据材料四,指出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一态度的具体社会原因。(4分)

(4)概括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正确答案

(1)态度不同的原因:中外力量对比的结果。(2分)

(2)变化:对西方文明由鄙视、排斥到崇尚、吸收。(2分)

影响:经济:创办近代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继昌隆缫丝厂等;(2 分)政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郑观应、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等;(2分)

思想: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2分)(其他实例合理也可)

(3)态度:盲目排外(反对一切外国事物)。(2分)

原因:①其成员受外国商品的冲击而破产失业;②其成员常受外国教会 势力的欺压;③其成员听信对于外国事物危害的宣传;④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栞其成员大多思想闭塞,愚昧无知。(4分,任答2点即可)

(4)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等。(2分)

吸收: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开化等。(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及经济影响有哪些?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②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主要表现在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扩大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两个女人的时代

19世纪,中、英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截然相反的治国之路。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攻占”等谋略。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慈禧太后EmpressDowagerCixi(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四十八年。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材料三: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四: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1861——1908年在职)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1)你能从材料三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个女人时代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2)“略”(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 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

(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

下一知识点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工场到工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