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之间的经济交流,给人类带来喜和忧,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对新土地进行殖民和占有,……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2)依据上述文字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3)根据材料描述英国对外贸易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状况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图片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17世纪瓷器输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刺激欧洲人掌握制瓷技术,制造出精美瓷器。

(2)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3)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副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掠走财富,带了贫穷。  

(4)主要表现:生产(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因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4分)

正确答案

(1)滞后效应(2分)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分)。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洋务企业兴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商企业建立。(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3)政策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2分)(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1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制度对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结合材料“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及清朝前期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得作用分析回答,同时与同一时期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比分析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经济结构”,然后结合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及所学归纳总结。

(3)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首先要注意两个年份“1979年”与“1993年”;其次要联系与这两个年份相关的两个关键年份“1978年”与“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1992年十四大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后分析归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农商之辩(26分)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材料一的主张体现什么政策?(2分)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些决策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二:“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中央),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经济)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势益重。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2)关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除材料二的分析外,还可有哪些补充因素?(6分)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四:……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4)据材料四,概括英国环境得以治理的因素。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0分)

正确答案

(1)政策:重视农业(2分)

依据: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重视农业,为争霸奠定物质基础(2分)

(2)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策的鼓励;科技进步,生产技术改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刺激。(每答对1点得2分,总分不超过6分)

(3)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每答对1点得2分,共6分)

(4)原因: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每点3分,共6分)

启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立法保护环境。(共4分,答对1点得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可以看出材料一的主张体现了重农的思想。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并且小农的作用日益重要。重视农业有利于争霸战争中取得主动地位。(2)材料二主要说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材料问题问的是材料说明的原因之外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政策的刺激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贸易的作用等,这些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3)从材料“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可以看出英国实行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此外,成立了皇家学会,重视科学的作用;从材料“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也可以分析的出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4)从材料“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可以看出英国通过立法的方式治理环境污染,从材料“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可以看得出各个阶层的斗争也推动了环境的治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性的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1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正确答案

(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4分)(答四点即可)

(2)表现: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都市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1分)

(3)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2 分)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 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从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从活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政府的调控;交易场所扩大农村集镇兴盛;外贸海外贸易更加兴盛,交通运输港口城市繁荣;货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方面加以考虑。第二问可以从生产方式的改变角度加以分析。(3)材料三主要是体现了政府加大对商业的盘剥,致使材料四中商人把资本转移到土地中去。影响可以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乾隆在给马戛尔尼的复书中说出了这段非常著名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所有尔使臣恳请,……皆不可行 。”乾隆还说:“……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和,断不可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帝对西方是何态度?(3分)

材料二 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行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干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它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保商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外商一再投递呈词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清廷则一直加以维护。

——摘自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概括广州十三行贸易体系有何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3分)

材料三 马克思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论述摘录: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与外界隔绝曾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3)概括马克思的主要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以天朝上国观念对待西方;认为对西方的贸易是对他们的恩恤;以朝贡体制为由拒绝西方的政治要求。(3分)

(2)十三行贸易体系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是朝贡体系的派生物。1分 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的中介,1分 在外交上是中国政府和夷商之间的中介,1分 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1分

影响:它维护天朝的夷夏之界和虚骄意识(天朝上国观念);1分 限扼了中西贸易和官方往来;1分 引起外商的不满,中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分

(3)资本主义侵略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状态,(2分)冲击了落后封建制度,传播了西方文明;(2分)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2分)。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和,断不可行”可以得出乾隆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认为对西方的贸易是对他们的恩恤,以朝贡体制为由拒绝西方的政治要求。

(2)根据题干信息“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 “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可知十三行贸易体系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的中介,在外交上是中国政府和夷商之间的中介,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至于影响可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迁移。

(3)根据题干信息“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可见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具有双重作用,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再联系鸦片战争的影响回答即可。

点评:(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妄自尊大,闭目塞听。

(2)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形式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国家主权已受到西方列强的大量侵犯,如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等。同时在封建社会内部又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也存在着外来的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下一知识点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工场到工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