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22是我国某城市交通分布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数值为某月二氧化硫的平均污染量(克/立方米)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A、B中属于新工业区的是_ ▲  ,其布局的主要区位条件有__  ▲ __、_  ▲  _。

(2)为保护居住环境,在居住区和传统工业区之间应设置__  ▲ ____。

(3)该市拟建高级住宅区和大型仓储超市各一个,请在C、D、E、F中进行合理选择,并说明理由。

 

地点(填字母)

理由

高级住宅区

大型仓储超市

正确答案

(1)A 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实力强       靠近绕城公路和机场,交通便利

(2)绿化带

(3)E 河流上游,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D城市外围低价低,交通便利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1)B附近二氧化硫浓度最高,判断为传统工业区,A位于科技文化区附近,科技水平高,且靠近绕城公路,交通便利;

(2)设置绿化带降低传统工业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

(3)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区位,故E位置最适宜;大型仓储式超市适宜布局于城市的边缘,交通干线交汇处,地价较低,交通便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该图为某大城市1967年、1990年和2000年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由图可知,该市从1967年至1990年城市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4分)

(2)图中显示1990年以后,市中心工业向郊外迁移,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从2000年的图示看,该市的发展是依据城乡规划方案进行的。你认为城乡规划的

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城乡规划的核心                                                        

正确答案

(1)城区面积明显扩大;工业区增多;出现了商业区;功能分区初步形成。(4分)

(2)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企业降低生产成本;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政府政策等。(4分,合理酌情给分)

(3)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与乡村功能区的科学组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2分)。

本题考查城市化。(1)直接读图分析。(2)工业区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主要从地价、交通和环境等因素分析。(3)本题考查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的核心为城市与乡村功能区的科学组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__(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19a到19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正确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 起步早 速度快 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第(1)题,由图可知,江苏城市化水平南北差距较大,南高北低,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第(2)题,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可从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快慢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与南京都市圈相比,苏锡常都市圈离上海较近,受上海辐射影响大,因此成为其有利的区位条件;淮安位于苏北腹地,水陆交通便利,规划其作为增长极,可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第(4)题,今后江苏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强调质量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苏南苏北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统筹发展等等。第(5)题,今后江苏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不同。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今后主要是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苏中地区离长三角近,因此要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苏北地区要发挥大城市的核心和带动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安市是中国四川省中部偏南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青衣江中游,素有“川西咽喉”、雅安自古多雨,有西蜀天漏之说,俗语“雅无三日晴”,号称雨城。雅安多山,岩石多为页岩,易风化,表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土壤呈酸性。雅安盛产茶叶,是有名的“边茶之乡”。自雅安经康定入藏的道路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  

材料二 雅安略图

(1)简要分析雅安的城市区位因素(5分)

(2)“川西咽喉” 简述古代雅安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6分)

(3)雅安雨日多,其降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据材料简要说明雅安多“夜雨”的原因。(4分)

(4)雅安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球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分析雅安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正确答案

(1)位于河谷,地形平坦;(1分);河流提供水源(2分);历史悠久;交通要道;(2分)(2)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过渡带(或是我国中东部汉地与滇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的必经之路)(2分)。向东可达我国中东部地区(2分)向南可入云南(2分)自西(经茶马古道)进入西藏(2分)(三点即可)(3)雅安位于山间盆地,夜晚,山顶降温快,冷空气沿着山坡滑入盆地底部;(2分)盆地暖空气被迫抬升,成云致雨。(2分)(4)雅安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1分)临近四川盆地,多阴雨雾天(1分),降水多,土壤呈酸性(或岩石易风化表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1分),境内多低山利于排水(1分)。(三点即可)

雅安的城市区位因素可以归纳为位于河谷,地形平坦;河流提供水源,加上历史悠久;交通要道。古代雅安的地理位置重要性表现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过渡带(或是我国中东部汉地与滇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的必经之路),向东可达我国中东部地区,向南可入云南,自西(经茶马古道)进入西藏。雅安位于山间盆地,夜晚,山顶降温快,冷空气沿着山坡滑入盆地底部;盆地暖空气被迫抬升,成云致雨因而多“夜雨”。雅安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临近四川盆地,多阴雨雾天,降水多,土壤呈酸性(或岩石易风化表土层深厚,矿物质丰富),境内多低山利于排水,因而多产茶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l年6月13日,“西咸(西安—咸阳)新区规划”新闻发布会正式举行,它标志着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第四个国家级新区的诞生。下面是西藏新区总体规划示意图和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从气候方面比较黄浦江和渭河水文特征的差异。(3分)

(2)西成新区与浦东新区在自然区位方面有什么显著共同点?(2分)

(3)浦东新区北部是其主要工业用地,试分析其合理性。(3分).

(4)西咸新区是利用两市郊区土地组建而成,区域内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存的保护也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据此分析西咸新区建设对两城市的发展有何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黄浦江无冰期,渭河有冰期;黄浦江水量大,汛期长;渭河水量小,汛期短(从水位的变化上描述也可)

(2)靠近河流;地处平原(2分)

(3)临江(海)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位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减少大气污染;位于黄浦江下游,不污染城市水源(3分)

(4)加快城市化步伐;分散了城市职能;拓展了两城市的发展空间,分散了老城区的人口;同时对于保护老城区的古代建筑和著名古迹都具有重要意义。

(1)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河水流速大小;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黄浦江无冰期,渭河有冰期;黄浦江水量大,汛期长;渭河水量小,汛期短。

(2)自然因素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西成新区与浦东新区在自然区位方面的共同点为靠近河流;地处平原。

(3)本题考查城市工业的布局。浦东新区北部临江(海)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位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减少大气污染;位于黄浦江下游,不污染城市水源。

(4)本题考查开发新区对城市的影响。西咸新区加快城市化步伐;分散了城市职能;拓展了两城市的发展空间,分散了老城区的人口;同时对于保护老城区的古代建筑和著名古迹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读图,比较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10分)

正确答案

共同点:城市化水平都在提高。(2分)

不同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达国家低,1950-1975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处于城市化中期(快速增长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发达国家差距在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或: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1950-1975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处于城市化后期(缓慢增长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在缩小。(8分)

试题分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试题资料给出的仅有城市人口比重,故而我们只需从城市化水平来说。根据纵坐标,我们可以判读两者城市化水平数值的差异。横坐标是时间信息,我们需要比较两者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差异,也即速度差异。速度,在不同的阶段也存在差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为“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图2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3为“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在图20中的________(国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5分)

(2)据图21、22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3)简述我国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英国(1分) 逆城市化(1分)现代高速交通和通信的发展(1分);大城市城区用地紧张,环境质量下降(1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1分)

(2)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速度加快(1分);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1分);城市总数量明显增多(1分);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1分)。

(3)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1分);占用耕地(1分);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1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在英国表现最为明显,这是随着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高速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大城市的城区用地紧张,环境功能下降,因而导致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

(2)据图2和图3可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城市数量明显增多;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

(3)我国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耕地面积减少、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来回答。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相关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及对城市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甲图中,A→B→C→D→E反映的是       过程,你的判断理由是              

(2)甲图中,E→F反映的是       现象,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和     (选择填空)。

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城市化水平逐渐降低

C.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D.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3)如果乙图中的三条曲线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则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           、            的城市化进程。

(4)乙图中三条曲线说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性是           (选择填空)。

A.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

C.城市化水平波状上升     D.城市化水平波状下降

(5)甲图反映的过程与乙图中的    (填数字代号)曲线对应。

正确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逆城市化    AC

(3)发达国家   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  (4)A     (5)①

本题考查城市化。(1)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2)图示E—F阶段为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美;且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世界应为两者的均值。(4)乙图三条曲线的城市人口比重都不断上升,反映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5)甲图的后期出现逆城市化,应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故选①曲线。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