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以来的三大重要思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三大理论的探究任务。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理论成果间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结合史实,简述三大理论间依次“继承”的主要表现。邓小平是怎样运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反映了重大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国民大革命;B:毛泽东思想;C: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E: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毛泽东思想继承新三民主义精神,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理论继承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3)思想应有利于解决现实重大问题;思想具有继承与发展特征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史学范式: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现代化史观,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全球史观。

(3)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裂。认识:国共两党对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国共两党之间的和解与对峙,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条主线。尤其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两党领导人时隔近60年的握手,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两岸中国人有决心、有能力自己解决两岸分歧与冲突,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观察下列历史照片,根据你的历史知识与理解,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   ①应当充分理解试题中的材料。 ②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 ③观点明确,紧扣你的论题,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④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正确答案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1)1924年,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为标志,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基本上消灭了反动军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共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历史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契机。卢沟桥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御辱,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方案,但由于国民党执意发动内战,坚持专政,和平民主再一次与中国人民擦肩而过。四年内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牺牲和心灵伤痛。60年后,国共两党领导人再次握手,开启了两党交流与对话的历史新页,必定给两岸带来光明的希望和未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后编入北洋政府海军。该舰经历过“护国运动”、“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1997年,打捞出水(见下图)。

(1)清政府创建海军时军舰的来源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舰经历过的“护国运动”、“中山舰事件”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各自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据《武汉晨报》2008年10月25日报道:中山舰打捞出水已经11年了,然而随之打捞上来的891份电报稿(见下图),却迟迟未能破译。中山舰博物馆在多方求助专家未果后,借中山舰蒙难70周年活动之机,面向全球征集破译者。

(3)据材料一、二,说说中山舰打捞出水的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重要舰船购自英、德,部分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

(2)“护国运动”结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维护了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排挤共产党,为其夺取国民党内大权扫清障碍。

(3)以其光荣的革命经历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可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其中保留的珍贵史料可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义和团。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2)导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性质:反帝爱国运动。特点:“劳工”(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后期起了主力军作用。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革命人民坚持斗争。

(4)为研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