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 共29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材料二、三中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材料一的现象是否有关?这些问题在北宋,中期最终形成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官吏增多、财政困难、士兵战斗力弱。有关。正是北宋初期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贼横行,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正确答案
(1 )北宋中期政府出现冗兵现象以及财政问题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 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 )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威胁宋的统治,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3 )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 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一、二,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有何不同?
(4)试就这两种不同评价,扼要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1)藩镇割据问题。特点:从皇帝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根本出发点在于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材料二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地方兵弱财困,最终导致“靖康之役”溃败。
(4)宋初的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此却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的负担,而且地方兵弱财困也不利于抵抗辽、西夏的进攻,这些都成为后来北宋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冠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材料三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赵翼、范仲淹、王安石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夷狄”和“寇盗”各指什么人?据此说明范仲淹的基本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赵翼提出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弊端;范仲淹则指出北宋官僚机构庞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王安石认为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困难。
(2)“夷狄”指辽和西夏;“寇盗”指起来反抗的农民。范仲淹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北宋统治阶级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耕织图》中繁忙的秋收场面
材料三
武学习武图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王安石变法时,健全了武学制度,教习兵法,演练武艺,三年后考试,按等第授官)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1 )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困难、军队多而弱、制度杂乱的状况,即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措施。
(2 )理财方面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