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10mL量筒的一部分,A与C之间相差1mL,如果刻度A为5,则量筒所盛液体的体积是(  )mL.

A5.8

B4.4

C4.2

D4.6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量筒从小到上刻度值逐渐增大,A与C刻度间相差1mL,则每刻度为0.1mL,则如果刻度A为5,则C为4,量简中液体的体积是4.6mL.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滴定前后滴定管中液面所处的刻度,则消耗溶液的体积为(  )

AV1 mL

BV2mL

C(V1-V2)mL

D(V2-V1)mL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滴定管刻度值从上到下刻度逐渐增大,滴定前液面处的读数是V1ml,滴定后液面处的读数是V2ml,消耗溶液的体积为(V2-V1)mL,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容量瓶上无须标记的是(  )

A标线

B温度

C浓度

D容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实验室常见规格有50ml、100ml、150ml、200ml、500ml等,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并标有容量,容量瓶对溶液的体积精确度要求较高,只能在常温下使用,瓶上标有使用温度,一般为25°C.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a-e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定量仪器:a.量筒;b.容量瓶;c.滴定管;d.托盘天平;e.温度计

(1)其中标示出仪器使用温度的有______(填写序号、下同)

(2)能够用以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是______

(3)由于错误操作,使得到的数据比正确数据偏小的是______

A.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时,俯视液面读数

B.中和滴定达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内液面读数

C.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液面定容后所得溶液的浓度

(4)称取10.5g固体样品(1g以下使用游码)时,将样品放在了天平的右盘,则所称样品的实际质量为______g.

正确答案

解:(1)液体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同时,量筒、容量瓶、滴定管中的液体的体积不同,导致产生误差,故答案为:a、b、c;

(2)量筒和滴定管能用来量取液体,能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是滴定管,故答案为:c;

(3)A.俯视液面读数,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A正确;

B.滴定管刻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大,俯视滴定管内液面读数,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高,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使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C错误;

故答案为:A.

(4)称量物体时,游码的数值要加在砝码一边,物体与砝码放反位置时,砝码的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称量10.5g物体时,砝码的质量是10g,游码的质量数值是0.5g,物体的质量是10g-0.5g=9.5g.故答案为:9.5.

解析

解:(1)液体的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同时,量筒、容量瓶、滴定管中的液体的体积不同,导致产生误差,故答案为:a、b、c;

(2)量筒和滴定管能用来量取液体,能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是滴定管,故答案为:c;

(3)A.俯视液面读数,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A正确;

B.滴定管刻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大,俯视滴定管内液面读数,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高,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使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C错误;

故答案为:A.

(4)称量物体时,游码的数值要加在砝码一边,物体与砝码放反位置时,砝码的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称量10.5g物体时,砝码的质量是10g,游码的质量数值是0.5g,物体的质量是10g-0.5g=9.5g.故答案为:9.5.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包头校级期末)下列实验中所选用的仪器或操作合理的是(  )

A用紫色石蕊试液作指示剂测定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B用湿润pH试纸测定某H2SO4溶液的pH

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

D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石蕊变色不明显,不能用作中和滴定指示剂,故A错误;

B.pH试纸用水润湿以后,再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相当于把待测液给稀释了,如果待测液显酸性,则测出的pH偏大,如果待测液显碱性,则测出的pH偏小,故B错误;

C.可以用酸式滴定管量取25.00mL酸性高锰酸钾,因为高锰酸钾显强氧化性,若用碱式滴定管会腐蚀胶管,而且滴定管可以量小数点后两位,故C正确;

D.润洗后锥形瓶中会残留一些待测液,这样滴定时相当于多滴定了一些待测液,消耗的滴定剂增大,结果就偏高,故D错误.

故选C.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仪器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