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共12689题
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概括说明列强侵华的特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状况:20世纪2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并且开始发展,国内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政治稳定;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下,各国关系暂时得到协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亚太地区处在华盛顿体系控制之下,美国取代了日本的主宰地位。
(2)特点: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并主要以扶植代理人等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对中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②帝国主义在华力量调整。美、英取代日本的优势地位,并重新形成了侵华联盟。
(3)影响:①帝国主义力量在调整过程中,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军阀混战不
息;②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加重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困难,使社会矛盾尖锐,在人民的推动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③资本主义侵华联盟的形成,恶化了中国革命的外部条件,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总体的国际关系格局,考生要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国内局势作系统分析、重点找出一战后列强侵略中国的突出特点,反映出各帝国主义国家彼此的矛盾。“对中国造成的社会影响”一问需要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内容来思考。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出于策略的需要,领判权这项由来已久的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是,在英方暂时放弃的情况下,中国的涉外司法权问题却由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1842年9月1日,也就是《南京条约》签字后的第三天,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联名向英国全权大臣璞鼎查发出照会,开列中方希望就《南京条约》未竟事宜继续善后交涉的12项内容,其中第8条“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对领判权的缘起、内容、危害,耆英等是不甚了了的,他们才会出卖国家重大利权而不自觉。1843年8月18日,军机处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对领判权条款却一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 选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材料二 恭亲王,私下里很急切地想知道国际法。通过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善意帮助,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总理衙门。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Yon Rehfues)于1864年春乘一艘战舰抵达中国,他在大沽口外发现有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其时普鲁士正舆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立即下令捕捉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依仗新获得的国际法知识,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和在中国的“内水”这是中文表示领海的用词)捕捉船只的行径。恭亲王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并申饬他以如此不得体的方式开始他的使命。处境尴尬的李福斯释放了这三艘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恭亲王验证了丁韪良译本的有用价值,他散发了三百本译本给各省当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代表团申明,山东是孔孟的出生地,属于中国的圣地,而且自从1917年中国参战和废除所有对德条约时,日本所声称的继承自德国的权利就不复存在了。还有,在1898年有关胶州湾的协议的第五款规定“德国应许永远不转租他国”。同样,二十一条也是无效的,因为条款从来未得中国国会批准。再者,中国从1917年参战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从中立国变为交战国,这样就有资格援引国际法中的“情势不变” 的原则,废除二十一条。作为反驳,日本代表团平静地公开了1918年舆北京的秘密协议,指出中国参战后已“欣然同意”山东问题。中国的争论决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山东的命运木已成舟。1919年4月28日,和会支持日本的立场,裁决了山东问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42年1月,全世界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宣言——《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保证缔约各国互相合作,竭尽人力物力,打败德意日及其附庸国,不得单独停战媾和。签署这个宣言时,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居于领衔地位;1943年8月在有中国代表参加的魁北克会议上,通过了《四强宣言》草案,该草案正式确立了中国为四大强国之一;在德黑兰召开的“三巨头”会议上,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组织的问题,认为美英苏中四国应成为战后和平的四大支柱;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署的会议公报确定了联合国大会召开的时间,并邀请中国和法国(当时还是临时政府)同三大国一起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
——选自殷丽萍《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昌)1995年03期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在办理外交上有何不同?(8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团提出“解决山东问题”的理由有何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山东问题的结果说明了什么?(6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变化并分析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 材料一表明清朝外交官员对近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愚昧无知,害怕涉外纠纷的麻烦,损害国家主权而不自知。(4分)材料二表明,总理衙门建立后,一些官员开始主动学习国际法,按国际惯例办理外交,维护了国家主权。(4分)
(2)有理有据,按国际法法理进行外交斗争,具有正义性。(2分) 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外交的背后是综合国力较量(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大国强权政治。(4分)
(3)中国被套上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不断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抗日战争开始扭转这种局面,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确立,不平等条约基本废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较大的提高。(4分)原因:全民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巨大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屈服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震撼了世界。国民党政府也曾作出了一定努力。(美英各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并取消部分不平等条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在亚太地区牵制日军)。(6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试题分析:此题阅读量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类似这样的问题往往答案在材料中,只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搞清材料的信息,并不难做。(1)材料一意思是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反映了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材料二就发生了明显变化(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斗争有理有据,符合国际法,但是最终失败反映了国力才是外交的基础(3)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点评: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由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到积极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知识为国家服务的过程,反映了在西方侵略的过程中外交的理念也不断的传入中国。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材料中说涉及的重要的事件也需要掌握。
(25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9分)
正确答案
(1)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社会经济改革。(6分)
(2)原因: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2分)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2分)
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现代化国家”梦: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3)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独立重任,为民族复兴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铺设了康庄大道。(9分)
试题分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2)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的调查问卷活动。从材料二中被调查人的分类以及调查的目的回答第一小问;第二问联系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或“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的原因。
(3)该问考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的贡献,考生可以从“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实现民族独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等三个方面概括回答。
综合论述题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3)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如何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
(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失败了?主要教训是什么?为了吸取教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
正确答案
(1)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
产阶级领导的。
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①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它是一次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加快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④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失败原因:主观上:①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②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客观上: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教训: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必须掌握对革命领导权。
行动: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略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20世纪最初20年和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里分别出现了哪些进步趋势?其中经济领域的发展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20世纪最初20年:政治领域: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艰难转变。经济领域: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封建正统思想从占据统治地位走向动摇,实业救国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有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0世纪最后20年政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努力迈进。经济:改革开放,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实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0世纪最初20年是指1901—1920年,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发生的大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概括时代特征。20世纪最后20年是指1981——1999年,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阅读材料,回答各科问题。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
材料三 ① 年 ② 月6日晚8时, ③ 、 ④ (人名)在中南海怀仁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先后到达会议室时,分别宣布对他们实行隔离审查;同时派人到中南海江青的住所宣布执行同样的决定。“四人帮”被一举粉碎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
(1)从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和革命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8分)
(2)填空:① ② ③ ④ 。(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粉碎四人帮的背景和意义。(8分)
正确答案
略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4分)
(3)材料三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3分)
(2)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4分)
(3)爱国主义情感。(2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4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 知识分子开始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3)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材料三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
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
请回答:
(1)椐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1分)
(2)椐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4分)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5分)
正确答案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分)(2)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4分)(3)社会风俗的变化。(1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分)(4)爱国主义情感。(1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思想启蒙,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
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从思想倾向,道路途径来回答。第三问是社会风俗的变化,从新文化运动内容来回答。第四问“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从五四运动的思想核心来回答,第(2)小问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来回答五四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 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材料二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材料三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请回答:
(1)20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行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分)合作后共同开展了什么运动?(1分)
(2)1937年,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什么事变?(1分)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2分)
(3)“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什么?(2分)
(4)从国共两次合作的结果,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分)。国民大革命(1分)
( 2)七七事变。(1分)标志: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分)。
( 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4)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意思正确给2分)
试题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进行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1937年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通过了九二共识,两岸都认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前,我们提出的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希望能够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4)从历史上可以看出,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实现两党的第三次合作是两岸的共同的心愿。
点评: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大革命失败。1927年进行了第一次内战时期。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日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从历史实践经验可以看出,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实现两党的再次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反帝反封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合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3分)中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训?(3分)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背景是什么?(3分)这次国共合作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3分)
(3)由此得出的启示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国民党一大召开。应坚持对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