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7分)

(2)国民革命运动有何意义?(3分)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5分)

正确答案

(1)原因: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②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展开了争夺地盘的混战。③“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迫切的要求。(3分) 表现:①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②五卅运动兴起,在中国掀起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③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4分)

(2)意义: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④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等。(3分,任答其中3点既可给分)

(3) 失败原因:①年幼的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②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3分)启示: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对反动势力决不能妥协退让。(2分)

试题分析:(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找出答案,但需要注重知识的分类整理和要点的条理性;(2)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国民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即可;(3)在回答该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题意,注意归纳主观原因,不要把客观原因也归纳上去,避免画蛇添足。结合中共“八七会议”的相关内容,可以剖析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启示。

点评: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共3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度携手,为反帝反封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

据此回答:

(1)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两次合作中,国共两党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第二次合作中,中共的合作策略是什么?(5分)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由材料二和所学回答:

(4)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5)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 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5分)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四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家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分)

材料五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综合新华网信息

(3)请你综合五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2分)(1)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爱国热情的高涨。(3分)         

初步成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2分)         

(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1分)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

(3)作用:反帝爱国运动,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思想解放运动,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条件等。(4分)        

(1)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掌握寻求政治运动的原因要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思想等方面去考虑。         

(2)比较时先以一个为标准,然后找出异同点。         

(3)联系对当时及后来的重大事件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六十多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图(a)  1839年                       图(b)  1919

   

图(c)  1937—1945年               图(d)  1949年4月21日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b)、图(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4分)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8分)

(3)综合两则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4分)

(2)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论联合政府》;重庆谈判

和《双十协定》;旧政协;新政协和《共同纲领》(写到三个即可)(6分)

(3)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1919年的是五四运动;1949年4月的是渡江战役。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渡江战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依据材料中的“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国家民主化”,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国家;同年,为实现国内和平、民主,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1949年召开新政协会议,颁布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的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映了中国反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主题。材料二“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反映了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反侵略,求民主。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按以下指定材料确定一研究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5)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正确答案

(10分)

主题: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2分)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三个方面结合史实论述。(6分)全文是否层次清晰、流畅。(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1927年的革命。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试结合国民革命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分析说明为什么“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正确答案

成就:工农运动蓬勃发展;通过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上被推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原因:国共合作前,孙中山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中共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的配合下,国民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题有两个要求,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即说明两党在1924~1927年合作期间的成就)和原因。明确要求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整理归纳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2分)

⑴、请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方式及政治基础。(6分)  

⑵、两次合作实现后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各是什么?(4分)

⑶、两次合作期间,针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共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政策方略?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10分)

⑷、你认为能否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正确答案

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6分)

⑵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⑶第一次:以妥协退让求团结,结果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4分,答出表现也可以);

第二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又维护了统一战线,结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分,答表现也可以)。

说明中共逐渐走向成熟;统一战线政策是革命胜利的法宝;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2分,言之有理即可)

⑷有可能。①国共历史上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并推动革命的进程;②目前国共两党都主张“一个中国”。(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先生日: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矣。……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己群之败,他群之利也。何谓独术,人人皆知有己,不知有天下。……以故为民四万万,则为国亦四万万。夫是之谓无国。善治国者,知君之与民,同为一群之中这一人,因以知夫一群之中所以然之理,所常行之事,使其群合而不离,萃而不涣,夫是之为群术。……君主者何,私而己矣;民主者何,公而己矣。泰西行民主,善群术,今我以独术与群术相遇,其亡可翘足而待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许德珩起草的五四游行宣言)夫和议正开,我等之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日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之土地由五国共管,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 自有天演以来,即有竞争,有竞争则有优劣,有优有劣则有胜败,于是强权之义,虽非公理而不得不成为公理。

——梁启超在五四运动时的谈话

(1)材料一中梁启超以“群”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了哪三个主要倾向?有何意义?(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对当时的“公理”的理解有何区别?如按材料三中的观点,梁启超会如何看待五四运动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倾向:政治整合、民主化和含蓄而矛盾地接受民族国家思想。(2分)意义:这一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折,即失去内在思想魅力而仅仅保留其宣传价值的“经世”,作为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主要理想趋于完结,受需要新的理想和新的价值观来取代经义理想的推动,中国的政治文化将被近代西方的各种思想意识所吞没。(4分)

(2)区别:材料二认为“正义即公理”,材料三认为“强权即公理”。(3分)看待:因为“强权即公理”,中国便只能发奋自强,“外竞国权”,而没有道义上的理由谴责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反正“落后就要挨打”,况且这种谴责只能引致嘲笑而得不到同情,因而起不了任何实际作用。(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历史分析材料一中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鲁迅的观点。(2分)

(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民国建立,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而政府软弱妥协,激起国人愤慨。(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反对盲目排日情绪;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2分)

(3)评价:

其观点的合理性: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3分,只要答上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其观点不合理性: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下一知识点 : 国共的十年对峙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