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共2665题
(14分)红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泽艳红、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些年来渭北黄土高原区形成了红地球葡萄专业产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内外力作用简述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其发展耕作业的不利条件。(6分)
(2)简析渭北高原地区红地球葡萄种植的有利地形和气候条件。(4分)
(3)渭北高原地形破碎,起伏大,分析过度扩大葡萄种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岩层断裂下陷 (地堑) (2分);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2分)
年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旱涝灾害频繁(2分)。
(2)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地(2分)
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葡萄生长期)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2分)
(3)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4分,每点2分)
试题分析:
(1)渭河平原主要是由于岩层发生断裂,一侧岩体向下凹陷而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堆积,最后形成冲积平原。由于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再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冬季气温低且旱涝灾害频繁,这些都不利于耕作业的发展。
(2)渭北高原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多向阳坡地,所以导致该地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
(3)由于葡萄种植需水量大,如果过度扩大葡萄种植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旱涝灾害等。
(14分)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智利火山地震多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图中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是__________,其气候特征表现为___________。(3分)
(3)图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其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C地区远离赤道,但和赤道地区的自然带相同,请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2分)
(2)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干湿交替(3分)
(3)热带荒漠带 低纬度的大陆西海岸 南北狭长延伸, 跨纬度广 大气环流,洋流(寒流),地形(山地)(5分)
(4)沿岸暖流增温;东南信风迎风坡,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试题分析:
(1)根据板块构造分布,智利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地震发生。
(2)根据气候类型分布,A自然带对应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干湿交替变化明显。
(3)根据B自然带的分布位置,判断是热带荒漠带。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分布在低纬度的大陆西海岸,南北狭长延伸。这一特征的形成因素是跨纬度广,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所以有地形、大气环流影响。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所以气候干旱。
(4)C地区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从纬度看大部分位于热带,所以形成热带雨林带。
(22分)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下图为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绘出沿北回归线的阿拉伯半岛地形剖面示意图。(4分)
(2)简析该半岛降水稀少的原因;并解释除降水外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8分)
(3)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因。(6分)
(4)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并阐释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画图(4分)要求:纵坐标点标注正确,东西沿海到海平面(0米)。
总趋势准确得4分,其它酌情得分。
(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3分)
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5分)
(3)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原因是地势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6分)
(4)理由与观点匹配方可得分,否则不得分。(4分)
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
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
试题分析:
(1)画图,要求纵坐标点标注正确,均匀,每格距离相同,东西沿海到海平面,高度0米。剖面线穿过地区,海拔最高大于1000米,位于西部。东部有一高点,海拔200-1000米之间。总趋势准确。
(2)读图,根据纬度,该地位于大陆西部,北回归线穿过该地区,所以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所以降水少。该地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难以形成径流。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
(3)读图,根据图例可以判断,甲地的海拔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故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
(4)这是发挥题,理由与观点匹配方可得分。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所以说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所以说可行。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表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 米。图中A城市名称是 ,它是 (国家)的首都。(6分)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6分)
(3)简要说明B岛南北两侧1月7月降水差异及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1)材料反映火山海拔高度813米,图示海洋等深线反映,最深处的高度为-7450米,计算相对高度。根据图示地区的经纬度判断该岛屿位于印度尼西亚,A为该国首都,雅加达。(2)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边界。(3)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角度分析,该地区7月盛行西南季风,1月盛行东北季风,分析即可。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岩石: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分别是:F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指由岩浆到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正确答案
(1)喷出型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侵入型岩浆岩
(2)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冷凝作用
(3)岩石 新岩浆
本题是考查对地壳物质循环这一重点知识的认识。地壳物质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冷却、凝固,喷出地表的称为喷出型岩浆岩,侵入到地壳内部的称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岩浆岩、沉积岩这些已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岩浆、沉积物及各类岩石(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请将各字母所表示的地理名称填写在下面相应空格上。
A_______,B_______,C______ ,D_______,E_______,F_______。
(2)写出图中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箭头的地理意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3)A的发源地是_______ ,在C的形成过程中,地面有时会出现_______和_______现象,在B和C的形成过程中,会引起_______。
正确答案
(1)岩浆 侵入岩 喷出岩 沉积物 沉积岩 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地壳隆起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3)地幔 火山喷发 地震 地壳隆起
方法一:首先明确岩浆、沉积物和各类岩石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单循环:岩浆→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而图中只有两个最大的单循环ABDEF和ACDEF,所以B、C是侵入岩和喷出岩。方法二:因为题目中物质循环加入了沉积物,各项中只有沉积物和沉积岩二者可以直接相互转化。图中各项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只有D、E。根据总的循环顺序只能是D为沉积物,E是沉积岩。
读下面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小题1:若图中M、N、P、Q构成水循环,则Q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M、N、P、Q构成某日热力循环,则Q表示_______________风。
小题2:图中①--④四个岩层由新到老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3:图中⑤--⑧代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⑧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小题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名称。A和B是____________岩、D是_____________岩。
小题5:从褶皱的弯曲形态判断,图中乙地是______________;从地表的形态判断,图中甲地的地貌是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6:丁地岩体相对两侧岩体的位移方向是________(上升或下降)。
正确答案
小题1:径流 陆风
小题2:①②③④
小题3:变质 重熔再生
小题4:岩浆岩 沉积岩
小题5:背斜 山岭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小题6:上升
小题1:本题考查水循环。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Q表示径流。如果为热力环流,Q为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
小题2:根据图示:甲处为向斜,中间岩层新,所以岩层由新到老的排列是①②③④。
小题3:根据图示:⑦是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⑧表示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小题4:根据图示:A和B是岩浆岩、D是沉积岩。
小题5:图中乙地岩层向上弯曲,所以图中乙地是背斜;甲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所以从地表的形态判断,图中甲地的地貌是山岭。
小题6:丁地为地垒,岩体相对两侧岩体的位移方向是上升。
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5分)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5分)
略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岩层由丙处垂直向下,地质年代呈由新到老变化趋势。(10分)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呈背斜结构的是 处,其判断依据是
。在丙处形成山地形态则是由于 。
小题2:图中乙处的降雨类型为 雨,该处在降雨结束后将出现气温 ,气压 ,天气 的气象状况。
小题3:图中四地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小题4:如要判定乙处岩层形成时的地质年代,可行的方法有 。
正确答案
小题1:(3分)乙;该处岩层年龄中间老,两侧新;该处为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
小题1:(4分)锋面;升高;下降;转晴
小题1:B
小题1:(2分)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或者根据岩层中的生物化石来推断
小题1:地质构造判断看岩层的形态,甲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乙处岩层向上拱(或者该处岩层年龄中间老,两侧新),是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从地表形态上看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小题1:从图中看出乙处是锋面雨,由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靠近,冷气团势力不够强盛,呈回旋,因此该锋面是暖锋。降水结束后,受单一暖气团的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小题1:从题1中可知,乙处是背斜,一般情况是背斜成山,但是图中乙处背斜成谷,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因此该处是受侵蚀最强地区。
小题1: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岩层和生物化石老判定乙处岩石形成时的地质年代。
读储油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该储油构造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它能保存大量石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地震波来勘探石油,在储油区地震波的传播状况是( )
(3)图示储油构造产油量减少、开采难度加大后,人们开始向油井注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原有的大型油田多分布于东部,目前国家正大量投资开发西部以________(地名)为重点的油气资源,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开发西部能源资源的意义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背斜 背斜岩层中的陋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2)A
(3)水的比重比油大,注入的水逐渐沉于储油构造底部,增大对油层的压力
(4)塔里木盆地
本题以地质构造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储油构造、地震波速、能源开发和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意义等知识,学科内知识综合较强。地质构造中褶曲分为两大类型,即背斜和向斜。它们可从形态上来判断,也可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石油储存的最佳构造要能使油气积聚和存储,而地质构造中应以背斜为最佳;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因此地震波穿越石油或天然气时,只有纵波可通过,且速度要变慢,而横波不能通过。我国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现正在开发我国西北地区的油气田,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和天然气。
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数字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岩浆岩 喷出岩
(2)重熔再生 冷凝
本题考查地壳五年制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1)根据图示:D属于喷出型岩浆岩,C为岩浆岩。
(2)根据图示:③表示岩石重熔再生变成岩浆的过程;④表示岩浆上升冷却变成岩浆。
(8分)昆明某中学地理活动兴趣小组暑假期间对我国东部沿海某地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读该地水循环及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其中①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若本区大量砍伐树木,主要会对水循环_____(填图中数码)环节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性。(2分)
(3)甲处地质构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甲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4)假设甲山顶部海拔为3000米,老师在上山前提示同学们要多带一点衣服,请你从地理学的角度简述其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蒸发、水汽输送(2分)
(2)④、整体性 (2分)
(3)背斜、山峰(或山地、丘陵)(2分)
(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上山前要考虑山顶跟山麓的温差。(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1)本题考查水循环。图中①代表海洋水汽的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
(2)图中④为地表径流,本区大量砍伐树木,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发生变化。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根据图中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图示地貌为山地。
(4)本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上山前要考虑山顶跟山麓的温差。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A、B、C、D四地,属于向斜的是______,属于背斜的是_____,属于地堑的是_____,属于地垒的是______。若建设东西方向地下隧道, 在 处最合适;
(2)从地表形态来看,图中C处在地形上是_____,它形成的原因是
(3)图中与渭河谷地成因相同的地质构造是 。
正确答案
(1)C(1分),D(1分), A(1分),B(1分) ,D(1分)
(2)山地 (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2分)
(3) B (1分)
(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符合的是D;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符合的是C;岩层断裂处一侧上升,一侧下沉,上升的是地垒,符合的是A;下沉的是地堑,符合的是B。隧道应建在背斜处,结构稳定。
(2)C出是向斜成山,主要是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
(3)渭河谷地是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
读某河道示意图(图4—19),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理由是
。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其成因如何?
正确答案
(1)A A是河流是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2) 砾石、砂、粉砂、粘土 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3)北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 (4)河口三角洲 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
2. 考查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蚀特征和堆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河流一般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口则因水流减慢形成河口三角洲,河流堆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如图所示,根据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做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材料二 P波和S波到达的时间差与震中到地震台之间距离的关系。
材料三: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3月11日 ,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日本地震厅)地震,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3月11日3月11日
(1)根据材料二和下表中P波、S波到达三城市的时间差,完成下表。(4分)
(2)地震发生的时候,在路上行驶的汽车会产生怎样的运动?在海上作业的渔船呢?(4分)
(3)日本多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2400 3400(正负误差100)
(2)汽车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渔船会上下颠簸
(3)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或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1)结合材料二中的坐标图以及表中所提供的时间差,通过简单的读图和计算,可以得出B、C这两个城市与震中的距离。
(2)横波波速小,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波速快,能在固、液、汽三态中传播;因此在汽车上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海上作业的渔船不受横波作用,只会上下颠簸。
(3)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日本多地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