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小题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      ,它是良好的储   构造,其地形成因是                                  

小题2: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在其参与下,①处的    岩可以转化为②处的      岩。

小题3:图中B处的地质构造为    ,此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    ,这种地质灾害又能促使          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小题4:②处地层中常常含有丰富的             等矿产资源,其所在海域内还可开发的海洋资源类型有                                        (至少写2种)。

小题5:图中所示的M、N两个专属经济区的范围中,    是正确的,在专属经济区,该国享有             的主权

正确答案

小题1:向斜(1分)  水(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不易受侵蚀,反而突出成为山岭(1分)

小题1:岩浆岩(或喷出岩、玄武岩)(1分)  沉积岩(1分)

小题1:断层(1分) 地震(1分) 山体滑坡、泥石流(1分)

小题1:石油、天然气(煤)(1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1分)

小题1:M(1分) 自然资源开采(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F处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北内陆 风力侵蚀作用

(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沙丘

(4)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读图可知A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其形态类似蘑菇,故称风蚀蘑菇。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经过冷凝作用形成,与其接触处是变质岩,其上覆岩石是沉积岩,由图中不难分析发生的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比较北半球某河源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三地与甲、乙、丙、丁四幅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A、B、C、D四地与河床剖面图的对应关系: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河流源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补给。

(3)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E处因流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正确答案

(1)丙丁 乙 甲

(2)冰雪融水

(3)侵蚀 搬运 堆积

(4)左岸。北半球河流的右岸以侵蚀冲刷作用为主,左岸为堆积作用,泥沙在此堆积,最终冲积岛与左岸相连。

本题考查了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全程,上、中、下游河段河流的侵蚀、堆积作用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河段的河床剖面形态。大河的上游河段为山区,河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床剖面呈“V”形,越往下游河面越宽,中游河段以右岸侵蚀、左岸堆积为主,河口处以泥沙沉积作用为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断层

(2)背斜 向斜

(3)背斜顶部岩石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4)C  B

(5)A

本题是有关地质构造的典型题。 A处分析其两侧岩石的情况,发现岩层有断裂现象,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断定A处应为断层构造;B处岩层向下弯曲,从形态上判断此处构造应是向斜;C处岩层向上拱起,从形态上判断应为背斜构造。从地形上看,B处向斜构造成山岭,C处背斜构造反成山谷,是一种地形倒置现象。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强拉力作用易破碎,在外力作用下被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岩石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写出图13中M山脉的主要走向,简述该区域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6分)

正确答案

东北一西南走向   该地区受内外力其同作用,地壳运动形成山脉纵列分布,河流侵蚀而成(切穿山脉)(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图中①②两处标出箭头,表示水汽运动方向。

(2)水循环中①是     环节,②是     环节,③是     环节,④是     环节。

(3)甲地的地质构造为       ,乙地的地质构造为      

(4)形成丙处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选择填空)。

(5)图示中所标的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属于       循环,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环节是        (填写数字)。

正确答案

(1)①向上,②向左

(2)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3)褶皱或向斜 断层

(4)BC

(5)海陆间   ④

试题分析:

(1)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判断:①为海洋水汽蒸发,所以①向上,②为水汽输送,由海洋到陆地,所以②向左

(2)水循环中①是蒸发环节,②是水汽输送环节,③是降水环节,④是地表径流环节。

(3)根据图中岩层弯曲状况,甲地的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地的地质构造为断层。

(4)丙处地貌为冲积扇地貌,形成丙处地貌的地质作用是外力的沉积作用。

(5)图示中所标的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属于海陆间循环,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④。

点评: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该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等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单位:毫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根据图中等年降水量线的分布状况,比较 A 、 B 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小题2: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比较说明图中 C、D 两地区地质活动和地形特征的异同点。(6分)

小题3:图中 E 河及支流冲积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简述其土地资源优势;现在为什么又要停止开发其荒地并且加以保护?(6 分)

正确答案

小题1:B 地降水量在 2000mm 以上,A地降水量250至500mm , B地降水量多于A地。(2分)因为A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冬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1分)地形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不明显;(1分)沿岸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1分) B 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全年多雨;(1分)地形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1分)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1 分)

小题1:地质活动相同:C、D两地区均位于板块碰撞地带(或均为板块消亡边界),(1分)地质活动(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l分)地形特征不同:C 地形成岛弧一海沟;(2分) D 地形成海岸山脉。(2 分)

小题1:该平原为我国的“三江平原”,其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土地资源优势是:耕地面积大;(1分)土壤肥沃;(1分);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1分)“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重要的湿地资源;(1分)湿地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重要意义;(1分)多年来对三江平原的开垦,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生物种类减少。(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可判断A、B两地的降水量差异,其原因可从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方面分析,注意比较分析。

小题2:图示CD两地都位于板块边界,故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但受板块运动而形成的地形特征不同,C处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而形成海沟与岛弧;而D处则形成海沟与海岸山脉。

小题3:图示E处位于我国的三江平原,其土地资源的优势主要从土地面积、人均耕地、地形和土壤肥沃等方面分析,而停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主要是为了保护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的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能从图示的等值线、海陆分布获取基本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内容分析,注意比较分析和答题的完整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水中泥沙含量大

(2)自1982年以来,黄土高原上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大大降低甚至丧失。随着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冲刷侵蚀严重,地表植被缺乏,使强劲的径流携带泥沙滚滚而下,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力作用形成的。

(3)如果乙地貌位于北半球,则a、b两处易于淤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1)沙丘 三角洲

(2)外

(3)a 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向右偏,导致b处容易侵蚀,a处容易淤积 。

(4)C

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河流冲刷南岸,淤积北岸。甲地貌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乙地貌是流水堆积地貌,多分布在河口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11月11日晚,第26届东南亚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省首府巨港的惹卡巴林体育场隆重开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入下表中。(5分)

(2)简述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3分)

(3)分析苏门答腊岛东部多沼泽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 (5分)

(2)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3分)

(3)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易出现洪水泛滥;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海啸(风暴潮),海水淹没沿海低地。(4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苏门答腊岛地形西部或西南部为山地,东部或东北部为平原。根据河流流向可以判断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根据图中所示的纬度,可以判断该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2)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3) 读图可以看到,苏门答腊岛东部多沼泽,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所以容易出现洪水泛滥,形成大片的沼泽。东部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海啸或风暴潮,导致海水淹没沿海低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6分)

(2)从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4分)

(3)黄河下游地区的土壤盐渍化现象,旱年和涝年比较,哪种年份盐渍化在这里表现较严重?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①使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②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易发生盐碱化:③中游水库淤积,调蓄河流径流的能力降低。(6分)

(2)①生物措施:如防护林;②工程措施:如坝地。(4分)

(3)涝年。在涝年能使地下水位升高,加剧地表积盐现象。(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机械风化示意”图(图4—27)以及图下说明。(7分)       

图4--27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岩石中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对岩石起风化破坏作用。

分析回答:                         

(1)“温度变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水对岩石能起风化破坏作用?

                                                               (2分)

(3)下列地区风力风化作用最强的是(    ) 

A.6000米以上高山                       B.热带原始森林 

C.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                    D.寒带苔原地带 

(4)参与对岩石的机械风化的因素,按作用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A.生物——水——温度

B.水——生物——温度 

C.温度——生物——水

D.温度——水——生物 

正确答案

(1)昼夜温差 冬夏温差  (2)水在低温时密度最大,冷却结冰后密度减小(冰是浮在水面上的),体积膨胀,通过冰融过程破坏岩石  (3)C  (4)D

28. 考查机械风化及其影响因素。机械风化与温度变化、水、生物、大气的影响有关。一般来说,上述因素变化幅度越大的地方,风化作用也越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各题(12分)。

(1)图中甲处的地貌名称为        ,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2)若该处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则可能埋藏于图中      (甲、乙)处;

(3)图中②环节的名称是            

(4)形成乙处沟谷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5)图2为图1中某一地区的地貌景观,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A、B两地中的   地。

正确答案

(1)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   

(2) 丁    (3)水汽输送   (4)流水侵蚀    (5)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形区为        ;B地形区的地貌特征是        

(2)黄河流经A地形时,河水与两侧地下水的关系是        ,原因是                 。

(3)试用地壳运动的观点,说明A、B两地形区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在内力作用下,A、B之间的关系是                 

②在外力作用下,A、B之间的关系是                 

(4)有人计算,黄河每年向渤海输送的泥沙2000年就能填平渤海,可渤海的轮廓至今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运动的        (上升或下沉)地带。

正确答案

(1)华北平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河水补给地下水 下游为“地上河”,河水水位高于潜水位

(3)①在内力作用下,华北平原不断下沉,黄土高原相对上升

②在外力作用下,黄土高原不断遭到侵蚀破坏,并在河流作用下泥沙不断搬运,遭到侵蚀搬运的黄土在华北平原进行堆积,破坏和建设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4)下沉

本题考查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能力,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区、地质作用和环境问题。从图上看,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河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河,所以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而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华北平原不断下沉,黄土高原相对上升,渤海则处于下沉阶段。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河流流域形势图,分析判断:

(1)图中A、B、C三处对应的河流地貌类型是:

A          ,其形成原因是                                        。B              ,C            。 

(2)在河流D段处,河流的       作用减弱,      作用加强,河流在      (凸或凹)岸侵蚀,在      (凸或凹)岸堆积。

正确答案

(1)冲积扇 河流流出谷口后,地势突然趋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使泥沙逐渐堆积而成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2)下蚀 侧蚀 凹 凸

本题考查了河流在不同河段的侵蚀与堆积地貌。河流冲积扇一般形成于山前,三角洲一般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外的海滨地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从不同河段看,河流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分析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把握以下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下一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