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D处为石灰岩,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

(5)按岩石的成因分,花岗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根据图示可判断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

(1)西北  风力侵蚀

(2)东北  风力搬运沉积

(3)上升

(4)喀斯特(岩溶)

南方喀斯特地貌区溶蚀裂隙发育,多地下溶洞和暗河,地表水易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5)岩浆(火成)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以下活动。

(1)图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  _________(内力作用或者外力作用)(2)甲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地貌类型为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该选择

______地(甲或丙),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用字母回答)______ 。(双选)

A.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5)图中①②③三个水循环的环节,目前人类活动可以施加影响的是 _____,具体的措施有: _______ ;___________(至少说出2个)。

(6)假设图中所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量最大的季节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

(2)向斜;山岭,由于向斜的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3)丙,丙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支撑起隧道处覆岩,同时有利于地下水向两翼渗流。

(4)AD                

(5)①地表径流,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6)夏季

(1)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图中岩层发生弯曲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内力作用。(2)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貌类型为山岭,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向斜的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3)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该选择丙地,理由是丙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支撑起隧道处覆岩,同时有利于地下水向两翼渗流。

(4)本题考查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所以本题选择AD选项。

(5)本题考查水循环。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人类施加影响较大的环节为地表径流。图中①为地表径流。人类施加影响的措施为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6)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风将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所以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多山地,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中部有亚平宁山脉,有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和欧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该国大理石资源丰富、世界闻名。

材料二 意大利区域图(图甲)和波河流域图(图乙)

(1)根据材料说出图示地区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判断理由。 (8分)

(2)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从河流水系和补给角度分析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地壳运动:多褶皱山、地震频繁;岩浆活动:有火山分布;变质作用:有大理岩(或变质岩)分布(答对两项即可得8分)

(2)河流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汛期较长;(2分)春夏,气温升高,得到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冬季,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得到雨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夏末秋初,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量减少,形成枯水期。(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图示区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是褶皱山脉,说明有地壳运动,地震频繁。图甲中有火山符号,表明有火山分布,说明有岩浆活动。根据材料,该地有大理岩或变质岩分布,说明岩浆在侵蚀或喷出过程中,与其它岩石接触,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

(2)读图乙,波河河流水系发达,南北两侧支流众多,先后进入汛期,所以汛期较长。春夏,气温升高,得到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汛期。冬季,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流域降水多,得到雨水补给,形成汛期。夏末秋初,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量减少,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古代阿拉伯人把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地区统称为马格里布地区。甲图为马格里布地区示意图,乙图为该地区瓦德市的气候资料统计图,下表为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简述甲图中断层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类型,并分析该断层的成因。(10分)

(2)比较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冬季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3)瓦德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椰枣树,请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椰枣树的生长习性。(7分)

正确答案

(1)断层南侧以高原为主;北侧以山地为主。位于板块交界处,岩层受挤压,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

(2)冬季①城市比②城市日照时数少。原因:①城市比②城市纬度高,冬季昼长更短;①城市较②城市更靠近沿海,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强,阴雨天气较多;①城市处于迎风坡,多阴雨;①城市比②城市海拔低,日出较晚。

(3)当地总体年均温较高,说明其耐炎热;当地年降水量小(周边多沙漠分布),说明其耐干旱;当地有大量盐沼分布,说明其耐盐碱,同时又喜湿润。

试题分析:

(1)断层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类型应从等高线的分布进行判断;断层的成因应从板块构造角度进行分析。 (2)由表可知两城市冬季日照时数的差异;原因应从两地所处纬度、距离海洋远近、地形等方面分析。

(3)从当地气温、降水、有盐沼分布等方面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该处成为山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地壳的____________运动造成的

(2)图中乙处成为三角洲主要是流水的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如果该地处在北半球则三角洲容易在_____________岸形成。

正确答案

(1)B(2分) 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2分)水平(2分)

(2)沉积(2分)           南(2分)

试题分析: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符合的是B;背斜成谷的原因是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褶皱构造主要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2)三角洲主要是流水的沉积作用的结果;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根据指向标,上北下南,河流自东向西流,北岸侵蚀,三角洲容易在南岸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构造地貌和流水的沉积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M、P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M____________,P____________,从地形上看,M处为______________。(6分)

(2)①处岩石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地质作用)作用的结果;在图中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岩石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______________(岩石类型);如图中森林被砍伐,则水循环各环节中水量增多的环节是_________(填字母)。(6分)

(3)N处是否适合建水库?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关于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双选)(选择字母回答)。(2分)

正确答案

(1)向斜;背斜;山岭(6分)     

(2)岩浆活动(内力作用);沉积岩;d (6分)

(3)不适合(2分)      

此处为断层(2分),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影响水库坝址安全(1分),且N处于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1分)。

(4)AD (2分)

试题分析:

(1)M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P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从地形上看,M处向斜成山。

(2)由图可知,①处岩石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在图中水循环参与下,受外力作用的影响,①处的岩浆岩可转化为②处的沉积岩;如图中森林被砍伐,则水循环各环节中水量增多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的字母是d。

(3)N处为断层,不适合建水库。原因: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影响水库坝址安全,且N处于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④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正确的是A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知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代表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数字代表各种地质作用。

材料二 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材料一图A中代表岩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A中的地质作用与图B中乙、丙两处岩石的形成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2)图B中丙岛屿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相撞挤压附近,地壳运动活跃。该岛屿东侧的海底地貌类型为________。

(3)图B中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____(甲或乙)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B分析,甲地东西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请从河谷成因差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② ①

(2)亚欧 太平洋 海沟

(3)甲 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4)乙 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5)甲地东侧为断层谷,岩层断裂,河水下渗明显;西侧为背斜谷,河流水不易下渗

根据材料一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可知,a是岩浆,b是岩浆岩,c是沉积岩,①表示冷却凝固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材料二图B中乙岩层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丙处为火山喷发的熔岩经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图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是内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地貌类型为山地,属于地形倒置现象。本题应从安全性等方面来考虑隧道的选址。读图可知,甲地东侧地下有断层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3分)乙处地貌类型为            ,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3分)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按照埋藏条件,乙地为        水,丙地为            水;两地相比,水质较好、流量较稳定的是       地。

正确答案

(1)(3分)向斜(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2分)

(2)(3分)冲积扇(或洪积扇)(1分)山区河流流出出口  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2分)

(3)(3分)潜(1分)   承压(1分)   丙(1分)

试题分析: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一是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中心老,两翼新(新老新)是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老新老)是向斜。图中甲是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乙处位于山麓地带,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地貌是冲积扇。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潜水埋藏较浅,受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较大,流量不稳定,容易受污染,水质较差;承压水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的影响较小,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水循环A表示_______环节,B表示_______环节,C表示_______环节。

(2)①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地表形态是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

(3)②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

(4)③处地质构造中地层的新老关系是_______。

(5)④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岩。

正确答案

(1)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2)向斜,山地,向斜先成山后成谷。

(3)断层,地层不连续。

(4)中心老两翼新。

(5)岩浆

试题分析:(1)图示A为海洋水汽蒸发,B为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即水汽输送。C为地表径流。(2)①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地表形态中间高两边低,为山地,成因主要从向斜槽部的挤压力作用分析。(3)②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故判断为断层。(4)③处为背斜,岩层中心老两边新。(5)④处为岩浆活动而形成,故判断为岩浆岩。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地质构造的基本判断依据,能结合岩层的弯曲和断裂判断地质构造,注意利用外力作用对地质构造的作用分析地表形态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读图17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后,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国家和10余省的地质调查力量实施紧急排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地面调查,初步掌握了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汇总表

(1)此次地震位于中国                     地震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向      (方向)移动,与               板块相撞,推动青藏高原隆升,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导致此处岩石圈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发四川西部断裂带震动。

(2)此次地震后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以            为主。分析当地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震后,受灾者90%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为了争取抢救时间,震后互救时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选择填空)。

E.注意仔细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不要盲目乱挖、乱刨

正确答案

(共10分)

(1)南北(1分) 北(1分) 亚欧(1分) 

(2)滑坡(1分) 构造活跃;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降水丰富(3分)

(3)BCE(3分,多选不得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由图可知,此次地震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相撞,推动青藏高原隆升,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导致此处岩石圈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发四川西部断裂带的震动。

第(2)题,由于该地构造活跃;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降水丰富,夏季多暴雨,故此次地震后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以山体滑坡为主。

第(3)题,震后,本题考查震后互救时应遵循的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4分)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4分)

(2)甲地地形是       ,(2分)其形成原因是                               。(4分)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            ,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4分)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                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环节(填图中数字表示),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数字表示)。(8分)

(5)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丁、甲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2分)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6) 右图为甲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下列正确的是(  )(2分)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为迎风坡

正确答案

(1)断层  背斜(4分)   

(2)山地(2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遭受侵蚀(4分)

(3)冲积扇(2分)  流水沉积(2分)

(4)海陆间循环(2分)  陆地内循环(2分)  ④(2分)   ②(2分)

(5)  A   (2分)

(6)  C   (2分)

试题分析:

(1)乙为断层;丁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

(2)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上成山;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遭受侵蚀。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冲积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对应的是④;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②(水汽输送)。

(5)丁为背斜,是良好的油气储存构造;甲为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丁、甲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6)由基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温带;同一种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可以判断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雪线南坡低于北坡,主要因为南坡为迎风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水循环、自然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性比较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该图为“地层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4分)

(1)从岩层形态看地质构造,图中A处为构造。

(2)图中C处形成山谷的原因是

(3)从安全性考虑,在图中A、B、C三处中,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如选作水库坝址等)的是处。

(4)图中所示岩石,按成因属于岩。

正确答案

(4分)

(1)断层

(2)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

(3)A

(4)沉积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               。(5分)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        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2分)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

           性。(1分)

正确答案

(1)背斜;向斜;断层;丙;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②;①  

(3)不可逆

试题分析:

第(1)题,背斜处岩层上凸,向斜处岩层下凹,断层处岩层断裂错开。结合图示岩层特点较易填注地质构造名称。从地表形态看,断层处往往发育有陡崖;向斜往往成山,而背斜往往成谷。背斜(甲处)成谷是因为背斜处受张力影响,岩石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力侵蚀变成洼地(或谷地)。

第(2)题,联系教材知识可知三叶虫化石形成在古生代早期地层(即④层);恐龙蛋化石形成在中生代地层(即②层);早期人类遗迹则会保留在新生代地层(即①层)。

第(3)题,结合题干图示信息,不难得出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的结论。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地质构造的判断及背斜谷的成因,以及地层的演化过程。解答本题需明确:

(1)图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丙处岩层发生了断裂,故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背斜、向斜、断层构造。从甲处的地形看,甲处为谷地其形成原因是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容易形成断裂,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恐龙生活在地球历史的中生代,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中生代对应的地层数码是②,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新生代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地质工作者在我国下列各地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     ___,依据是______        __    _(4分)。

(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________,它是由于岩层受________而造成的。(4分)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表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2分)

(4)若要在该地钻探石油,则应选在________(填字母),原因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背斜  地层中间老两翼新(4分)

(2)褶皱  挤压(4分)

(3)沉积(2分)

(4)b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分)

本题考查岩石的类型和地质作用。(1)图示a-b-c之间,中间老两边新,判断为背斜结构;(2)a-b-c-d-e之间岩层弯曲,判断为褶皱,由于岩层受挤压力作用而形成。(3)含有化石,反映为沉积岩。(4)背斜储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该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上看,甲地是________;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地属于________。(2分)

(2)乙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2分)

(3)如果该图的陆地地处亚欧板块、东部的海洋地处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会形成哪些地貌?试述其成因。(5分)

正确答案

(1)山地 向斜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地带(山麓)沉积。

(3)岛弧链、海沟;由于大陆板块相对较轻,而大洋板块相对较重,它们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其前缘形成深海沟,而大陆板块前的宽广大陆架受到挤压抬升,从而隆起形成岛屿,沿大陆外缘排列,形成岛弧链。

下一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