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⑴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B        ,D            

⑵图中①和②之间的边界属于       边界,③和④之间的边界为          边界。

⑶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填字母)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⑷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⑸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⑴太平洋板块(2分);印度洋板块(2分) ⑵ 生长(1分);消亡(1分)⑶D和F(2分)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2分),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分)

试题分析:(1)直接结合全球的海陆分布可判断板块的名称,B位于太平洋,为太平洋板块;D为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2)图示①②之间位于南极洲板块的边缘,属于生长边界,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的距离在加大。③④之间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附近,为板块的碰撞,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为板块碰撞而形成的。(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故而不断扩展。(5)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由于地壳运动活跃,故多火山地震。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全球六大板块的基本分布概况,并能结合板块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世界著名地形区的成因等内容分析即可。注意一些重点区域的特殊板块位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_______;a、b_______。

(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3)该地上覆岩层是_______作用形成的。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正确答案

(1)背斜 断层 (2)顶部受张力(1分),外力侵蚀搬运(1分)  (3)沉积(外力) (4)甲,地层老,坚固稳定(或乙有丰富地下水,不适宜修建隧道)  (5)不合适(1分),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字母是       ,图中共有个       断层,从地形来看B处属于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       边界。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       处。

(4)若F点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       板块中,E点所在的岛屿为我国的

       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       ;如果G处发生地震,图中地表各点中,地震烈度最大的是       

正确答案

(1)B  两个 山岭或山地

(2)消亡(3)D (4)亚欧  台湾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或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E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资源可能生成在该地质构造中的是(   )

(2)图中乙处的植被,对该处环境保护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1)AC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___(多项选择)

(4)写出一处的地质构造与③相似的中国地形单元名称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分化侵蚀成谷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 略

(3)AC

(4)峨嵋山万佛顶、泰山、庐山等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D  (2)山岭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A  E  (4)C、E  D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背斜与向斜、断层等构造的特点及其与地貌的关系;二是各种构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做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

(3)在地貌上,甲结构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3)背斜顶部因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层剖面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A、B、C三处地质构造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图中B处构造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构造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油气应在图中的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处,如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________处(填字母)

正确答案

断层 向斜 背斜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而成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较发育,易受侵蚀而成谷地

C  B  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是世界某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中A处的豪雨林(温带雨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温带雨林之一,在1981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材料二: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公里至25公里之间,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由于人们从谷壁上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 “活的地质教科书”。

(1)判断图中A处沿岸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5分)。

(2)比较B、C两地冬雨量的大小,并利用气压带、风带的知识说明原因。(4分)

(3)解释D附近海域渔业资较丰富的主要原因。(2分)

(4)说出大峡谷两侧的主要岩石类型和大峡谷的成因。(3分)

正确答案

(14分)

(1)(5分)A温带海洋性气候(1分);降水季节分配均匀(1分);原因: 终年受西风影响和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1分) 年降水量从西向东(迅速)减少;(1分)原因:受地形影响,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1分)

(2)(4分)B地冬雨量更高。(1分)因为B地纬度更高,(1分)受西风控制时间更长,(1分)冬季降水时间更长,(1分)冬雨更多。或C地冬雨量更低。(1分)因为A地纬度更低,(1分)受西风控制时间更短,(1分)冬季降水时间短,(1分)冬雨更少。

(3)(2分)该海域有上升补偿流,(1分)使海水底部养分上泛至海洋表层,为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1分)

(4)(3分)沉积岩;(1分) 成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上升;(1分)流水侵蚀。(1分)

试题分析:。

(1)图中A处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知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影响,加之受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年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受地形影响,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了年降水量从西向东迅速减的空间分布规律。

(2)B地比C地纬度更高,受西风控制时间更长,冬季降水时间更长,冬季降雨量更多,而C地纬度比B地更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受西风控制时间比B地更短,冬季降水时间短,冬季降雨量更少。

(3)该海域有加利福尼亚上升补偿流,使海水底部营养盐类上泛至海洋表层,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为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4)从材料中知道大峡谷两侧岩石中含有大量化石,岩石类型应为沉积岩;大峡谷的形成主要是早期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上升,地势升高,后期由于流水下切侵蚀形成谷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固结成岩等。

正确答案

错误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而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差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4分)

(2)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6分)

(3)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6分)

正确答案

(1)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3)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试题分析:

(1)南岛位于西风带内,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2)与南岛相比,北岛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势平坦;机场较多、道路网密度高;首都位于北岛,城市多。

(3)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储油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形态上看,该构造是_____________构造。

(2)图示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可以通过向油井中注入水的办法增加出油量,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石油形成的原理推论,图中储藏石油的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_____岩。

(4)图中地质构造在成因上主要是由于受_____________(内、外力)的作用形成的,地壳运动中的_____________运动往往会形成该构造,若是在地表该构造常会形成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背斜  (2)水的比重大,使油上浮  (3)沉积  (4)内力 水平 褶皱山

石油、天然气、煤等矿产都属于沉积矿,它一般分布在沉积岩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字母是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__条断层,B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____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____。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_处。(填字母)

(4)若F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________板块中,若E点为我国的台湾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若在甲、乙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处,因为: 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两个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实,不容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2)消亡 海沟

(3)D

(4)亚欧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或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5)甲   甲处更安全(或者受地下水的影响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图⑧),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A、B、C、D四地,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断层的是    

(2) 此时,背斜在地形上是__   ,原因是_                        ;向斜在地形上是          ,原因是                        

(3)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    运动造成的。

(4) 图中B处和C处地形,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同        作用有关。

正确答案

(1)B   C   A (3分)  

(2)谷地(1分)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侵蚀形成谷地。(2分)

山岭(1分)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2分)

(3)水平(1分)     (4)外力(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处的地质构造是             ,该谷地形成的原因是              

(2)B处的地质构造是         ,其地表形态是              

(3)C处地质构造是       ,判断依据是           。该处谷地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4)A、B、C三处,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         处为好,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       处,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         处。

正确答案

(1)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向斜;谷地

(3)断层;岩层断裂并发生错位;断层面附近岩层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4)A;A;B

下一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