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

(2)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

(3)简述d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褶皱(背斜),岩层隆起抬升,其顶部受到张力,岩石易受侵蚀,形成谷地。

②会增加。原因地面反射率变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

地表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形成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顶部形成河谷,说明受到侵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草地的反射率小,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会增强。

d环节为地表径流,当河水流速快的时候,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水流速慢的时候,以堆积作用为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填写板块名称

B                板块       

C                板块 

(2)板块边界可以分为          边界和           边界两种类型。

正确答案

(8分)

1)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2)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乙处构造判断的依据是                                   。(4分)

(2)丙处的构造地貌是        ,其成因是                      。(3分)

(3)若④岩层为含煤地层,乙丙丁三处,不能打到煤层的是         ,能进行露天开采的是         。(2分)

正确答案

(1)断层(1分) 背斜(1分)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2分)

(2)向斜山(山岭)(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2分)

(3)乙(1分)   丁(1分)

试题分析:

(1)因甲处有断裂,且岩层发生了上下位移,所以其地质构造是断层;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可判断为断层。

(2)丙处的地势高于周围,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可以判断为向斜山;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3)因乙处的④岩层已经被外力侵蚀掉,所以在乙处不能打到煤层;因丁处的④岩层出露地表,所以可以对④岩层中的煤炭进行露天开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从地质构造看,属背斜的是______,向斜的是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找石油应在____处,找水应在____处。

(4)泰山的成因与图中____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___处。

(5)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1)D 

(2)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3)D  C

(4)A E

(5)C、E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应用。

(1)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为向斜。

(2)地形主要看地表起伏,C处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岭,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

(3)背斜储油、向斜储水。

(4)泰山属于地垒构造。断层处地壳运动较活跃,多地质灾害。

(5)地下隧道应建在背斜结构中,其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而断层处,岩层破碎,地壳运动较活跃;向斜岩层向下凹,建隧道容易塌方和渗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0分,每空2分)

材料一: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图丙“六大板块示意图”,

(1)图甲中该海域位于     半球,按性质分类,该洋流是     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       的作用。 

(2)图甲虚线所示的洋流朝     (方向)流动。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甲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 

(3) 图乙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    季 , 此时洋流的流向为       时针方向,形成的原因为                                        ,此时控制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_     __________,南非开普敦河流水位_________(升高、降低)。

(4)读图丙填写板块名称:B为                板块;E为                板块 

(5)E板块南部西海岸山脉的名称为               ,其山脉的高度逐渐               

其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

(1)南  暖  增温增湿

(2)南  ①

(3)夏   顺    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为顺时针方向 

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高压)     升高

(4)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5)安第斯山脉       升高   

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美洲板块被抬升而形成的海岸山脉

试题分析:

(1)读图甲,根据温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图中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找到赤道,从而判断出是南半球。图示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所以是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2)图甲位于南半球,越向南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洋流向南流。 图乙所示的四海区中,②、③、④均位于北半球 ,图甲位于南半球,不合适。只有①海域位于南半球,且是暖流,所以图甲所示的洋流可能在①海区。

(3)图乙所示是印度洋北部洋流,这里是季风洋流,随着季节变化,风向的变化,洋流的流向也发生变化。读图,此时印度洋北部是顺时针洋流,说明是在夏季西南季风吹送下,形成的洋流。所以图乙中北半球是夏季。  洋流流向是顺 时针方向。  成因是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为顺时针方向 。北半球夏季,陆地是低压中心,海洋是高压中心,在北太平洋活动的高压中心是夏威夷高压,也叫北太平洋高压。

开普顿位于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正值冬季,温和多雨,降水较多,河流水位升高。

(4)根据板块构造图,结合所学的大陆、大洋分布的知识,可以判断B是印度洋板块 , E是美洲板块。

(5)读图,E板块南部为南美洲,西海岸山脉为安第斯山脉。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是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美洲板块被抬升而形成的山脉,所以高度会升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

[     ]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______,它是良好的储______构造。从地形上看,A处为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看,B处地质构造为______,此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______,这种地质灾害又有可能促使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正确答案

(1)向斜 水  山岭 向斜底部不易受侵蚀

(2)断层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考查褶皱与断层的判断。

(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与弯曲情况判断。

(2)断层地壳薄弱,易发生地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        (流水或风力)的        (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处?       

(4)A、B两处,       处为自流井;       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带来的危害是                                                       

正确答案

(1)褶皱背

(2)流水 侵蚀

(3)①② ③

(4)B A  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水旱

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这是一道观察分析读图题,要把握读图的基本原理。判断地质构造的方法之一是观察地层的弯曲变化情况,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确定地貌特点应分析地表的形态变化,其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部位受张力易侵蚀,而向斜部位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岩浆活动无关,它的坚硬程度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外部环境,一般来说,坚硬的岩石不易被侵蚀,表现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岭。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层冷凝形成的,常埋在地表以下。地质构造中的背斜构造有利于储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储水。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环境效益,因此不能任意采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的华山是断块山。

正确答案

华山属于地垒形成的断块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某地地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A处所示地质构造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地形上表现为:____________,形成该种地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按地质构造与图中字母________相同。

小题3:A、B两处,有可能找出油气资源的是______,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是______,要在图示区域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三个地方最好选择______处。

正确答案

小题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山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受侵蚀而形成谷地

小题2:C

小题3:A  B  A

小题1:依据图中所给岩层的新老关系,和褶皱在后期的地貌会因外力侵蚀而发生地形倒置,就可得出答案。

小题2: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属于断层结构中下降的岩块—地堑。

小题3:依据“背斜储油,向斜储水”的规律,就可确定油气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所在的位置。修隧道需要建在背斜所在的位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_。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是在_________(流水、风力)的___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和_______;③处可能会形成________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

(4)若要开采石矿,建采石场宜选择A处还是B处?_______处,若④⑤是同一成因类型的岩石,要开采花岗岩作为装饰材料,宜选择④处还是⑤处?_______处。理由__________。

(5)A、B两处中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______处;A、B两处中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处。

(6)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地理事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

A.风蚀蘑菇B.长江三峡C.渭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正确答案

(1)背斜;向斜

(2)流水;侵蚀

(3)①;②;变质;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

(4)A;⑤;侵入岩

(5)B;A

(6)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同一水平面岩层中间老两边新即可判断为背斜

(7)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种类。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被称为地壳运动的“足迹”,最常见的有皱褶和断层。所以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叙述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的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应该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所以本题表述有错。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15分)

(1)地质构造名称:a         ,b         ,c         。(3分)

(2)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4分)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a处还是选择b处开凿?(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4分)

(4)若以c处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是否合理。(4分)

正确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地壳运动状况是:先发生褶皱,后发生断层。外力作用状况是:a、b两处表面出现差异侵蚀,背斜受侵蚀严重,出现岩层的缺失,形成相对低洼地,而向斜侵蚀相对较轻,形成相对高地。

(3)选择a处。因为a处岩层向上隆起,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

(4)c处不宜修水库,冈为c处岩层有断层,断裂面岩层破碎会造成水库漏水。同时,渗入断层的水又可促使断层面两侧岩块活动,能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从而影响水库的安全性。

首先应正确判读褶皱和断层。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某种作用起主导作用,从地壳运动看,岩层弯曲有一致性,应是先发生褶皱,而后发生断层。背斜项部岩层缺失,向斜顶部有上覆岩层,故背斜受侵蚀严重,向斜受侵蚀较轻。对于地质构造应用于实践时,应考虑地质构造与建设的相互影响。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和变质作用。

正确答案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下一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表形态的塑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