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72年毛泽东接见他时,说:‘你们到北京这么一来,全世界都战战兢兢。主要是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这两个大国,它们不大放心了,不晓得你们在那里搞什么鬼。’”此处的“他”最有可能是

[ ]

A尼克松

B基辛格

C勃列日涅夫

D田中角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 ]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言论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

①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

②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③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④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 ]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多极化格局出现

B中苏关系缓和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导致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

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

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冷战期间,中国对外战略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条线”、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来“独立自主”。(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一条线”主要是指

[ ]

A与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

B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广泛外交关系

C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D与美日等国家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尼克松前后态度的变化可以说明

[ ]

A二战后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是正确的

B美国开始主动采取行动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

C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相互认可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

B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