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铁及其化合物有重要用途,如聚合硫酸铁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混凝剂,而高铁酸钾(其中铁的化合价为+6)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某课题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制备上述两种产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4.若A为,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15.若B为与稀硫酸,写出其氧化的离子方程式(还原产物为______

16.若C为的混合物,写出其与加热共融制得高铁酸钾()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测定溶液Ⅰ中铁元素的总含量,实验操作如下:准确量取20.00mL溶液Ⅰ于带塞锥形瓶中,加入足量,调节pH<3,加热除去过量;加入过量充分反应后,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20.00mL.

已知:      

滴定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

溶液Ⅰ中铁元素的总含量为__________ .若滴定前溶液中没有除尽,所测定的铁元素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3Fe+4H2O(g)=Fe304+4H2

解析

根据题中流程可知,四氧化三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亚铁,在溶液Ⅰ中含有亚铁离子,酸性条件下,ClO3−氧化Fe2+为Fe3+,本身被还原为Cl−,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配平,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6Fe2++ClO3−+6H+═6Fe3++Cl−+3H2O,故答案为:6Fe2++ClO3−+6H+═6Fe3++Cl−+3H2O;

考查方向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解题思路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6Fe2++ClO3+6H+═6Fe3++Cl+3H2O;

解析

根据题中流程可知,四氧化三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亚铁,在溶液Ⅰ中含有亚铁离子,酸性条件下,ClO3−氧化Fe2+为Fe3+,本身被还原为Cl−,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配平,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6Fe2++ClO3−+6H+═6Fe3++Cl−+3H2O,故答案为:6Fe2++ClO3−+6H+═6Fe3++Cl−+3H2O;

考查方向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解题思路

溶液Ⅰ中含有亚铁离子,酸性条件下,ClO3−氧化Fe2+为Fe3+,本身被还原为Cl−,根据得失电子相等.电荷守恒.质量守恒配平。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3.2.K2FeO4.3.H2O;

解析

KNO3和KOH的混合物,写出其与Fe2O3加热共融制得K2FeO4,则缺项中有一种为K2FeO4,K2FeO4中铁元素化合价为+6,则亚铁离子从+3价变为+6价,化合价升高3价,化合价至少升高3×2=6价;KNO3中N元素从+5降为KNO2中的+3价,化合价降低2价,则化合价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氧化铁的系数为1,KNO3的系数为3,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配平后的方程式为:Fe2O3+3KNO3+2KOH=K2FeO4+3KNO2+H2O,故答案为:1.3.4.2.K2FeO4.3.2.H2O;

考查方向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解题思路

若C为KKO3和KOH的混合物,与Fe2O3加热共融制得高铁酸钾,则缺项物质为K2FeO4和H2O,根据得失电子相等.质量守恒配平;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淀粉;溶液由蓝色变无色且保持半分钟不变色;5.6;   偏高.

解析

Fe3+氧化I−生成I2,淀粉遇碘变蓝,选择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当加入最后一滴硫代硫酸钠溶液时,蓝色消失,且半分钟不变色说明是终点,故答案为:淀粉;溶液由蓝色变无色且保持半分钟不变色;
由2Fe3++2I−═2Fe2++I2.I2+2S2O32−═2I−+S4O62−可得:Fe3+~S2O32−,则n(Fe3+)=n(S2O32−)=0.1000mol/L×0.02L=0.002mol,铁元素总含量为:56g/mol×0.002mol/0.02L=5.6g/L;H2O2也能氧化I−生成I2,所以若过氧化氢没有除尽,则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偏大,所测结果偏高,故答案为:5.6;偏高;

考查方向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解题思路

反应原理中有碘单质生成和消耗,碘单质遇到淀粉显示蓝色,可选淀粉为指示剂;当碘单质完全反应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据此判断滴定终点;根据反应2Fe3++2I−═2Fe2++I2.I2+2S2O32−═2I−+S4O62−找出关系式Fe3+~S2O32−,然后根据关系式计算出铁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根据c=nV计算出铁元素含量;根据双氧水对消耗S2O32−的物质的量的影响判断误差;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4.下列不能用于判断F和Cl的非金属性强弱的事实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D单质与氢气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

正确答案

B

解析

A、HF比HCl稳定,所以F比Cl的非金属性强,故A正确;

B、氟无正价,故B错误;

C、F比Cl易与氢气反应,所以F比Cl的非金属性强,故C正确;

D、氟气与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比氯气与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氟的非金属性强于氯,故D正确;

考查方向

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解题思路

比较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

易错点

氟无正价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非金属性的比较,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元素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比较角度,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

解析

A.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铁反应都生成沉淀,所以不能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A错误;

B.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应先调节溶液至碱性,B错误;

C.向氯水中滴加AgNO3、稀HNO3溶液,产生难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因此氯水中含有氯离子,C正确;

D.用某已知浓度的HCl 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滴定前尖嘴有气泡滴定终点气泡消失,导致盐酸溶液体积读数偏大,所得氢氧化钠的浓度偏高,D错误。

故选C。

考查方向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题思路

A.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铁反应都生成沉淀;

B.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C.氯水中含有氯离子;

D.滴定前尖嘴有气泡滴定终点气泡消失,导致盐酸溶液体积读数偏大。

易错点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于基本实验的操作的考查,涉及物质的检验和平衡移动的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相关基础知识。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14.向含有5×10-3mol HIO3 与少量淀粉的溶液中通入H2S,溶液变蓝且有S析出,继续通

入H2S,溶液的蓝色褪去,则在整个过程中(     )

A共得到0.96g硫

B通入H2S的体积为336 ml

C碘元素先被还原后被氧化

D转移电子总数为3.0×10-2 NA

正确答案

D

解析

A、HIO3与少量淀粉的溶液中通入H2S,HIO3具有氧化性,能将硫化氢氧化生成硫单质和碘单质,所以溶液变蓝且有S析出,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得到2HIO3~5H2S~5S,所以5×10-3molHIO3被消耗,就会得到硫单质是,故A错误;

B、整个过程中,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得到HIO3~3H2S~3S~I-,所以5×10-3molHIO3被消耗,就会消耗0.015mol的H2S,标况下体积为336mL,故B正确;

C、HIO3与少量淀粉的溶液中通入H2S,HIO3具有氧化性,能将硫化氢氧化生成硫单质和碘单质,H2S被氧化,继续通入H2S,会和碘单质之间发生反应,碘单质消失,H2S被氧化,故C错误;

D、整个过程中,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得到HIO3~3H2S~3S~I-~6e-,消耗5×10-3molHIO3伴随0.03mol电子转移,转移电子总数为3.0×10-2NA,故D正确

考查方向

氧化还原反应

解题思路

HIO3与少量淀粉的溶液中通入H2S,HIO3具有氧化性,能将硫化氢氧化生成硫单质和碘单质,所以溶液变蓝且有S析出,继续通入H2S,会和碘单质之间发生反应,碘单质消失,所以溶液的蓝色褪去

易错点

氧化还原中的关系法计算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的计算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关键,难度不大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4 分

19.常温下用 a L pH=3的HX溶液与 b L 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相混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二者恰好中和,则一定是 a=b

B若混合液显碱性,则一定是 b≥a

C若混合液显中性,则一定是 a≤b

D若混合液显酸性,则一定是 a > b

正确答案

C

解析

A.如果HX是强酸,则两者恰好完全中和a=b,如果HX是弱酸,浓度越大的需要体积越小,所以体积a<b,故A错误;

B.如果HX是弱酸,则a=b溶液呈酸性,故B错误;

C.HA是弱酸,溶液呈中性,则a<b、HA是强酸,溶液呈中性,则a=b,所以一定是 a≤b,故C正确;

D.如果HX是弱酸,则a=b溶液呈酸性,而不是a>b,故D错误

考查方向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

解题思路

A.如果HX是强酸,则两者恰好完全中和a=b;

B.如果HX是弱酸,则a=b溶液呈酸性;

C.HA是弱酸,溶液呈中性,则a<b、HA是强酸,溶液呈中性,则a=b;

D.如果HX是弱酸,则a=b溶液呈酸性

易错点

若HX为强酸,则c(HX)=10-3mol/lL;若HX为弱酸,则c(HX)>10-3mol/lL;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溶液酸碱性,为高考高频点,明确溶液中的溶质及其性质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16.Cl2可用于废水处理。向KCN溶液中先加入足量KOH溶液再通入氯气,充分反应后生成两种无毒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无毒的气体均为还原产物

B反应后溶液的pH会升高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

D每转移2NA个电子时,一定会生成13.44 L的气体

正确答案

C

解析

A.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共升高6价,所以氮气是氧化产物,故A错误;

B.氢氧化钾生成氯化钾,碱性变成中性,所以溶液的pH会降低,故B错误;

C.由反应KCN+2KOH+Cl2=KOCN+2KCl+H2O,2KOCN+4KOH+3Cl2═2CO2+N2+6KCl+2H2O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故C正确;

D.状况不知,所以无法求气体的体积,故D错误

考查方向

氯气的化学性质

解题思路

KCN+2KOH+Cl2=KOCN+2KCl+H2O;氰酸盐再进一步被液氯氧化为无毒气体,反应中KOCN→N2,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0价,共升高6价,Cl2→KCl,Cl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共降低2价,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为6,故N2系数为1,Cl2系数为3,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平衡后方程式为:2KOCN+4KOH+3Cl2═2CO2+N2+6KCl+2H2O,由此分析解答

易错点

两种无毒气体的推断

教师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为解答该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6.向含1 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 mol Cl2,得到含有NaClO的溶液,有关该溶液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主要成分为NaCl、NaClO和NaHCO3

Bc(Cl)= c(ClO)

C2c(Na+)= c(CO32-)+c(HCO3)+c(H2CO3)

Dc(Na+)= c(Cl)+c(ClO)+2c(CO32-)+c(HCO3)

正确答案

A

解析

含1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mol Cl2,发生反应:H2O+Cl2+2Na2CO3=NaCl+NaClO+2NaHCO3

A、反应后溶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NaClO和NaHCO3,故A正确;

B、次氯酸钠中的次氯酸根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但是氯化钠不会水解,所以c(Cl-)>c(ClO-),故B错误;

C、在碳酸钠中存在物料守恒:2c(Na+)=c(CO32-)+c(HCO3-)+c(H2CO3),但是该溶液中还存在氯化钠、次氯酸钠,故C错误;

D、根据电荷守恒:c(H+)+c(Na+)=c(Cl-)+c(ClO-)+2c(CO32-)+c(HCO3-)+c(OH-),溶液水解呈碱性,c(OH-)>c(H+),故D错误

考查方向

氯气的化学性质、离子浓度

解题思路

含1mol Na2CO3的溶液中,通入0.5mol Cl2,发生反应:H2O+Cl2+2Na2CO3=NaCl+NaClO+2NaHCO3,次氯酸钠是强电解质,次氯酸根离子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碳酸氢钠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示碱性,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知识来回答

易错点

通入0.5molCl2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知识,注意盐的水解原理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4 分

20.向20mL 0.1mol/L NH4HSO4溶液中滴入0.1mol/L NaOH溶液至恰好反应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滴入20mL NaOH溶液时:2c(SO42-)=c(NH3·H2O)+ c(NH4+)

B当滴入30mL NaOH溶液时(pH>7):c(NH4+)>c(NH3·H2O)>c(OH-)>c(H+)

C当溶液呈中性时:c(NH4+)>c(SO42-)>c(Na+)>c(H+)= c(OH-)

D整个反应过程中:c(H+) + c(Na+) + c(NH4+)=c(OH-) + 2c(SO42-)

正确答案

B,D

解析

A.当滴入20mLNaOH溶液时,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SO42-)=c(NH4+)+c(NH3•H2O),故A错误;

B.滴入30mLNaOH溶液时(pH>7),其中20mL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氢铵中的氢离子发生中和反应,剩余的10mL氢氧化钠溶液与铵根离子反应,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0.001mol一水合氨、0.0005mol硫酸铵,溶液的pH>7,说明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则:c(NH4+)>c(NH3•H2O)、c(OH-)>c(H+),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H4+)>c(NH3•H2O)>c(OH-)>c(H+),故B正确;

C.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SO42-)=c(NH4+)+c(NH3•H2O),则c(SO42-)>c(NH4+);由于溶液为中性,则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H+)+c(Na+ )+c(NH4+)=c(OH-)+2c(SO42-),所以c(Na+ )+c(NH4+)=2c(SO42-),结合c(SO42-)>c(NH4+)可知:c(Na+ )>c(SO42-),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SO42-)>c(NH4+)>c(H+)=c(OH-),故C错误;

D.溶液中一定满足电荷守恒:c(H+)+c(Na+ )+c(NH4+)=c(OH-)+2c(SO42-),故D正确;

考查方向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解题思路

A.根据混合液中的物料守恒判断;

B.滴入30mLNaOH溶液时,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0.001mol一水合氨、0.0005mol硫酸铵,溶液的pH>7,说明一水合氨的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

C.当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时,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铵、硫酸钠,由于铵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显示酸性,若为中性,则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稍大于20mL,据此进行判断;

D.根据混合液中的电荷守恒判断;

易错点

反应后的溶质组成

教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反应后溶质组成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盐的水解原理在判断离子浓度大小中的应用方法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下列生活中常见的过程或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自然界中丁达尔效应

C蛋白质受热凝固

D食醋除水垢

正确答案

B

解析

A.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选;

B.丁达尔效应为胶体独有的性质,指光照射胶体,在垂直光的传播方向有一条光亮的通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选;

C.蛋白质受热凝固属于蛋白质变性,性质不同于原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选;

D.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选;

考查方向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易错点

C项:蛋白质变性为化学变化

教师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题目较简单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品包装内常放置具有吸水性的化学药品以保持干燥,如五氧化二磷和硅胶

B青蒿素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

C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不发生化学变化

D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成为主要能源

正确答案

A

解析

A.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酸,酸具有腐蚀性,不能作食品干燥剂,而硅胶可以,故A错误;

B.青蒿素为有机酯类物质,不溶于水,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则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故B正确;

C.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则不发生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成为主要能源,故D正确

考查方向

物质的性质、应用

解题思路

A.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生成酸,酸具有腐蚀性;

B.青蒿素为有机酯类物质,不溶于水,在超临界CO2中有很强的溶解性;

C.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

D.核能、太阳能、氢能均为新能源

易错点

B项:萃取青蒿素可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

教师点评

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化学与生活、性质与用途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知识点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下一知识点 : 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卤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比较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