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 共3685题
如何防止铁的锈蚀是工业上研究的重点内容.为研究铁锈蚀的影响因素,某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是(填实验序号)______;在电化学腐蚀中,负极反应是______;
(2)由该实验可知,可以影响铁锈蚀速率的因素是______.
(3)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______(答两种方法).
正确答案
(1)3、4、5中铁丝表面发生了变化,说明铁丝发生了电化学腐蚀;铁丝发生电化学腐蚀中,铁作负极,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故答案为:3﹑4﹑5;Fe-2e-=Fe2+;
(2)2、4实验说明温度影响铁的腐蚀;1、3实验说明湿度影响铁的腐蚀;4、5实验说明电解质的存在影响铁的腐蚀,所以影响铁腐蚀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和电解质的存在,
故答案为:温度﹑湿度﹑电解质的存在;
(3)为发生铁发生,常用的方法有:电镀﹑刷漆等表面覆盖法及牺牲阳极保护阴极法等,
故答案为:电镀﹑刷漆等表面覆盖法及牺牲阳极保护阴极法等.
新型高效的甲烷燃料电池采用铂为电极材料,两电极上分别通入CH4和O2,电解质为KOH溶液。某研究小组将甲烷燃料电池作为电源进行氯化镁溶液龟解实验,电解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烷燃料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闭合开关K后,a、b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其中a电极上的气体可用 检验,b电极上得到的气体是 ,电解氯化镁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若甲烷通入量为1.12 L(标准状况),且反应完全,则理论上通过电解池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产生的氯气体积为 L(标准状况)。
(4)已知常温常压下,0.2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222.5kJ热量,请写出CH4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已知;①C(石墨)+O2(g)=CO2(g)△H1=-393.5kJ/mol
②2H2(g)+O2(g)=2H2O(l)△H2=-571.6kJ/mol
计算:C(石墨)与H2(g)反应生成1molCH4(g)的△H= 。
正确答案
(1)CH4+ 10OH――8e- = CO32-+7H2O
(2)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氢气 Mg2++2Cl-+2H2O = Mg(OH)2+ H2↑+Cl2↑
(3)0.4mol 4.48L
(4)CH4(g)+2O2(g)=CO2(g)+ 2H2O(l) △H= -890kJ/mol -75.1kJ/mol
试题分析:该装置中左边是原电池,右边是电解池,a为阳极,b为阴极。(1)甲烷在碱性条件下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CH4+ 10OH――8e- = CO32-+7H2O;(2)a极产生氯气,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b极H+放电,产生氢气,电解方程式为Mg2++2Cl-+2H2O = Mg(OH)2+ H2↑+Cl2↑;
(3)n(e-)=1.12÷22.4×8=0.4mol v(Cl2)=0.4÷2×22.4=4.48L
(4)0.2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222.5kJ热量,
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222.5×4=890kJ,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g)+2O2(g)=CO2(g)+ 2H2O(l) △H= -890kJ/mol
△H=△H1+△H2-甲烷燃烧热=-75.1kJ/mol
(9分)认真观察下列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⑴装置B中PbO2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
⑵装置A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⑶若装置E中的目的是在Cu材料上镀银,则X为 ,极板N的材料为 。
若装置E的目的是验证金属的电化学防腐,则极板N的材料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⑷当装置A中Cu电极质量改变6 .4g时,装置D中产生的气体体积为 L(标准状况下)。
正确答案
⑴PbO2+4H++SO2- 4+2e-=PbSO4+2H2O (2分)
⑵Cu+2H+Cu2++H2↑(2分)
⑶AgNO3 Ag 惰性电极(或石墨等不溶性惰性材料)(各1分) ⑷3.92(2分)
(1)根据装置图可判断,BC是原电池,二氧化铅是正极,得到电子,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2- 4+2e-=PbSO4+2H2O。
(2)A中铜电极和正极相连,是阳极,铜失去电子。阴极是Pt,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所以总的反应式为Cu+2H+Cu2++H2↑。
(3)电镀时镀层金属作阳极,待镀金属作阴极,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所以X是硝酸银溶液。N是阳极,则N是银。由于N是阳极,所以如果装置E的目的是验证金属的电化学防腐,则极板N的材料应为惰性电极。
(4)当装置A中Cu电极质量改变6 .4g时,转移电子是6.4g÷64g/mol×2=0.2mol。装置D中氯化钠是0.1mol,阴极是氢离子放电,氢气是0.1mol。阳极是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物质的量是0.05mol,所以阴极还生成氧气,物质的量是0.1mol÷4=0.025mol,
所以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共计是(0.1mol+0.05mol+0.025mol)×22.4L/mol=3.92L.。
已知电极材料:铁.铜.银.石墨.锌.铝,电解质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铁溶液.盐酸。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电工操作上规定:不能把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在一起使用,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
(2)若电极材料选铜和石墨,电解质溶液选硫酸铁溶液,外加导线构成原电池,请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 ,正极 。
(3)若总反应为:Cu+2H+= Cu2++H2,判断该装置属于原电池还是电解池?____。画出对应的装置图,标出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_____
正确答案
(共7分)(1)形成原电池加速铝导线的腐蚀 (2分)
(2)Cu-2 e-= Cu2+,2Fe3+ +2 e-=2Fe2+ (每空1分)
(3)电解池 (1分)阳极铜,阴极碳棒,稀硫酸作电解液 (2分,其他合理情况给分))
试题分析:(1)由于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在一起使用容易形成原电池,加速铝导线的腐蚀。
(2)铜是金属,石墨是非金属,则铜是负极失去电子。石墨是正极,溶液中的铁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所以电极反应式是负极:Cu-2 e-= Cu2+;正极:2Fe3+ +2 e-=2Fe2+。
(3)铜酸反应得不到氢气,属于非自发的,所以要实现该反应,所以通过电解池。其中铜和电源的正极相连,做阳极。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而阴极材料可以是碳棒。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主要的考点,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设计新颖,基础性强,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的关键是明确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1)埋在地下的钢铁管道容易腐蚀而损坏,其原因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埋在地下的管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下钢铁管道容易腐蚀的原因是发生电化学腐蚀
(2)可在管道外壁涂沥青保护层,使钢铁管道跟周围电解质溶液隔离开来,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使地下钢铁管道得到保护(或:把比Fe更活泼的Zn连接在钢铁管道,Zn作为原电池的负极被腐蚀,而钢铁管道则被保护)(答案合理即可)
金属腐蚀电化学原理可用下图模拟
(1)请写出有关电极反应式: ①铁棒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铂棒上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_腐蚀(填“析氢”或“吸氧” )。
(3)若将氧气撤走,并将NaOH溶液改为H2SO4溶液,则此图表示是_________腐蚀(填“析氢”或“吸氧” )原理,若用牺牲阳极法保护铁棒不被腐蚀溶解,即可将铂棒改为____________棒。
正确答案
(1)①2Fe-4e-==2Fe2+;②2H2O+O2+4e-==4OH-(2)吸氧
(3)析氢;锌
I (6分) 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200mL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1)分别写出三个装置中铁片表面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B ;C 。
(2)一段时间后,三个烧杯中的硫酸恰好全部被消耗,C中产生了3.36L(标准状况)气体,,则原稀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1。此时,三个烧杯中液体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写序号) 。
(3)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
Ⅱ(7分)某科研单位利用电化学原理用SO2来制备硫酸,装置如下图,含有某种催化剂。电极为多孔的材料,能吸附气体,同时也能使气体与电解质溶液充分接触。
(1)通入SO2的电极为_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电极区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电解质溶液中的H+通过质子膜________(填 “向左”“向右”或“不”)移动,通入氧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分) I (1)A Fe+2H+=Fe2++H2↑。B Fe-2e- ="==" Fe2+ C 2H+ +2e- === H2↑
(2)0.75 mol·L-1。 C> A= B (3)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AC (填写序号)。
II (1)负 SO2-2e-+2H2O===SO+4H+(2分) 减小
(2) 向右 O2+4e-+4H+===2H2O (2分) (其余每空1分)
试题分析:I (1)根据装置图的特点可知,A是铁的化学腐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H+=Fe2++H2↑;B和C都是原电池,其中B中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C中铁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是2H+ +2e-=H2↑。
(2)氢气的物质的量是3.36L÷22.4L/mol=0.15mol,则根据氢原子守恒可知,稀硫酸的浓度是0.15mol÷0.2L=0.75mol/L。锌的摩尔质量大于铁的,所以三个烧杯中液体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B。
(3)A中是化学腐蚀,B中是铁的析氢腐蚀,C中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所以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AC。
II (1)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在反应中SO2失去电子,所以通入SO2的电极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O2-2e-+2H2O===SO+4H+,因此此电极区pH减小。
(2)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电解质溶液中的H+通过质子膜向右移动,通入氧气的是正极,电极反应式是O2+4e-+4H+===2H2O。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试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10分)高锰酸钾是深紫色的针状晶体,是最常用的氧化剂之一,工业上以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为原料制备高锰酸钾。下面是实验室制取高锰酸钾的过程:
①称取15g固体KOH和8g固体KClO3,导入坩埚内,混合均匀,小火加热,并用铁棒搅拌。待混合物熔融后,一面搅拌,一面将10gMnO2粉末分批加入。随着反应的进行,熔融物的粘度逐渐增大,此时用力搅拌,待反应物干涸后,再强热5~10min。
②待熔体冷却后,从坩埚内取出,放入250mL烧杯中,用80mL蒸馏水分批浸取,并不断搅拌,加热以促进其溶解。趁热减压过滤浸取液,即可得到墨绿色的K2MnO4溶液。
③将K2MnO4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至60℃,按如图所示进行电解。阳极是光滑的镍片,卷成圆筒状,阴极为粗铁丝。接通直流电源,高锰酸钾在阳极析出沉于烧杯底部,溶液由墨绿色逐渐转为紫红色,电解1h后,停止通电,取出电极。在冷水中冷却电解液,使结晶完全,用玻璃砂布氏漏斗将晶体抽干,称重,计算产率。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共熔时要选择__________坩埚(填“铁”、“陶瓷”或“石英”)。
(3)写出步骤③中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用到抽滤操作,抽滤装置如下图所示,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抽滤完毕,吸滤瓶内的液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倒出。步骤③抽滤时使用玻璃砂布氏漏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MnO2+6KOH+KClO3=3K2MnO4+KCl+3H2O (2分)
(2)铁 (1分)
(3)阳极:2MnO42--2e-=2MnO4- 阴极:2H++2e =H2↑ (4分,各2分)
(4)吸滤瓶;吸滤瓶上口;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滤纸 (3分,各1分)
略
下图是一种正在投入生产的大型蓄电系统。左右两侧为电解质储罐,中央为电池,利用2Na2S2+NaBr3Na2S4+3NaBr反应原理进行工作,电解质通过泵不断在储罐和电池间循环;电池中的左右两侧为电极,中间为离子选择性膜,在电池放电和充电时该膜可允许钠离子通过。
(1)当蓄电池工作放电时,电池中Na+的移动方向是:____ (填“电极a→b”或“电极b→a”),电极a的电极名称为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2)当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电极a应接外电源 极(填“正”或“负”),电极b的电极名称为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3)若左侧储罐的中溶液体积为VL(导管、泵及电池内部溶液忽略不计),一段时间观察,溶液中Na+的平均浓度由c1mol·L-1降至c2mol·L-1,则此装置该段时间正处于 (填“放电”或“充电”)状态,此过程中电极b上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共有__ mol。
正确答案
(1)电极b→a (2分) 正极(1分) Br— 3+2e-=3Br-(2分)
(2)正(2分) 阴极(2分) S2— 4+2e-=2S2— 2(2分) (3)充电(2分) (c1—c2)V(2分)
试题分析:(1)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总的反应方程式可知,Na2S2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b电极是负极,因此当蓄电池工作放电时,电池中Na+的移动方向是电极b→a。电极a的电极名称为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因此电极反应式是Br— 3+2e-=3Br-。
(2)电极a是正极,因此当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电极a应接外电源正极。电极b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因此此时电极反应式是S2— 4+2e-=2S2— 2。
(3)放电时钠离子向左侧移动,因此当左侧钠离子浓度降低时,说明处于充电状态。钠离子带1个正电荷,所以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此过程中电极b上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共有(c1—c2)mol/L×VL=(c1—c2)V。
选考题[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
Ⅰ.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是
,它的分子式是______.由于它能防治坏血病,又称为______.在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变红,说明维生素C溶液具有______性;在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少量蓝色的含有淀粉的碘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性.
Ⅱ.(1)如右图所示,铁处于Ⅰ、Ⅱ、Ⅲ三种不同的环境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
(2)氟氯代烷是一种能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平流层中,氟氯代烷受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参与下列有关反应:①Cl+O3→ClO+O2 ②O3→O+O2 ③ClO+O→Cl+O2上列的反应的总反应式是______,少量氟氯代烷能破坏大量臭氧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Ⅰ.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8O6;称为抗坏血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在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变红,说明维生素C溶液具有酸性;维生素C能和碘反应而使淀粉的碘水溶液褪色,碘有氧化性,所以维生素C有还原性.
故答案为:C6H8O6;抗坏血酸;酸;溶液蓝色褪去;还原性;
Ⅱ. (1)铁处于Ⅰ的环境中做原电池的负极,腐蚀速率较快,铁处于Ⅱ的环境中做原电池的正极,被保护,腐蚀速率很慢,铁处于Ⅲ的环境中的金属铁发生化学腐蚀,速度较慢.
故答案为:Ⅰ>Ⅲ>Ⅱ;
(2)由①Cl+O3→ClO+O2、②O3→O+O2、③ClO+O→Cl+O2,将方程式①+②+③得方程式:2O3→3O2;
氟氯代烷受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氯原子,Cl+O3→ClO+O2,Cl对O3的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能破坏臭氧层,
故答案为:2O3→3O2;氟氯代烷分解产生的Cl对O3的分解有促进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