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哪味药不属于《神农本苹经》记载的反乌头的药物

A.半夏
B.瓜萎
C.白蔹
D.贝母
E.白及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题思路] 《本经》中记载反乌头的是半夏、白蔹、白及、贝母和瓜蒌根,非瓜蒌。
[命题规律] 考查“十八反内容及药物出处”。必须掌握。
[知识拓展] 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及剂量。
1.配伍禁忌
[*]
2.妊娠用药禁忌
[*]
3.服药时饮食禁忌
(1)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
(3)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4)肝阳上亢,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之品。
(5)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6)外感表证忌油腻类食品。
(7)鳖甲忌苋菜。
(8)常山忌葱。
4.剂量
(1)首先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1日量.
(2)其次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3)剂量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强弱、病程久暂、病势轻重以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强度等具体情况确定的。
(4)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药剂外,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涂料基本组成中,属于次要成膜物质的有()。

A.溶剂
B.防锈颜料
C.体质颜料与着色颜料
D.固化剂

正确答案

B, C

解析

颜料是涂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涂料中加入颜料不仅使涂料具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能改善涂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其中防锈颜料主要用在底漆中起防锈作用,体质颜料与着色颜料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涂层的耐候性、抗渗性、耐磨性等。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张珊:牛奶对于增强人的体质有特别的功效。中外历史上为什么多有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游牧民族靠饮用牛奶有强健的体魄。日本的法律规定国民必须饮用牛奶,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思:如果日本确有过这样的法律,那么你的结论也许多少还有点道理。但事实上日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这样的法律,因此,你的结论毫无道理。国产牛奶的安全性危机也许是件好事,它提醒国人放弃对牛奶的迷信,转而选用真正安全有效的健康饮料。
李思的反驳中存在的逻辑错误也类似地存在于以下哪项推理中

A.如果我国所有的逻辑学教授科研考核都合格,则全国至少要有300家能发表逻辑学专业论文的所谓“核心”学术期刊。我国现在最多只有50家能发表这样论文的“核心”学术期刊。因此,即使我国所有的逻辑学教授完成的论文都有足够高的学术质量,也不可能都在科研考核中合格。
B.如果此案是张三所为,则他一定有作案时间。案发当天,张三确有作案时间,因此张三一定是作案者。
C.如果北京的空气质量都能保持在主办奥运会期间的水平,则说明改善和保持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都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奥运会以后,北京的空气质量很少能达到主办奥运会期间的水平,这说明改善和保持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没能都得到严格的贯彻。
D.如果婆媳关系不好,则婆婆、媳妇、儿子三方至少有一方要负主要责任。小张被母亲和老婆的矛盾搅得焦头烂额,但母亲和老婆都说责任不在自己,因此,主要责任一定在小张。
E.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太阳队凭自己的技术,就不会在半决赛中出局。太阳队在此次半决赛中被淘汰,因此,肯定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李思的反驳中存在一个错误的推理形式:如果A,那么B。不是A,因此,不是B。这一形式谬误也存在于C项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教育过程是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下,运用各种教育措施实现教育目标的进程。从现代教育观点看,完整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必须看到两个方面:(1)学生是教育对象。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学校教育的成果表现在学生身上,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校长、教师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②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从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由各自的任务与条件所决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从学生的任务与条件看,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初期,他们的知识、经验都还比较少,要获得顺利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并不排斥在学习和发展中成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从事精神生产,现代社会讲教育产业,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给予的过程,只能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实践,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一切教育教学任务都不可能由教师单独完成,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对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学校和教师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实现这种转化,即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使教育的社会目的真正得以实现。从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来分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学生自身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才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取代的。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有:学习任务完成的决定性、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教师教的制约性,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对教师的影响性。总之,学生不是一个可被教师任意加工的对象,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学习程度、态度、个性等制约着教师的教。总之,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学校和教师不可松懈教育的职责,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指明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从本质上说,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脱离动物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心性的进化两个方面。从猿到人的体质进化,人类用了上百万年的时间才完成,而人类心性的进化则还要缓慢。当人类跨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之后,动物性依然顽强地在人类身上闪现着。如何管理好人类的情感,使带有动物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如果把儒家的答卷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礼”。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______。

A.描述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大致过程
B.对比人类体质与心性两方面的进化
C.阐述儒家强调礼仪作用的社会原因
D.说明儒家思想的产生根源与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作者从人类文明的进程说到人类情感的管理,最后引到儒家思想的“礼”的课题上。可见,作者主要想淡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礼”。四个选项只有C项提到了“礼”。故C为正确答案。

下一知识点 : 体质学说的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