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 共324题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面貌。
(1)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了2007年各领域的最佳发明家。著名的有蔡伦、达.芬奇、 伽利略、牛顿、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等人。填写下表。
材料一 以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称“北方工业”和“南方农业”的对立。19世纪60年代以来已逐渐演变为“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2)材料二中图片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结合你对材料一观点的理解,从经济和科技的角度谈谈中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意义。
正确答案
(1)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获得专利,其中,耐用白炽灯的发明最有意义,它给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证明了”;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2)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带动航天等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来势迅猛,新的发明创造一浪高过一浪,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时刻拍打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堤岸,迫使我们必须寻找应对之策。
(1)较之前两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次科技革命的三个主要领域里,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各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朝眷综合性方向发展。
影响: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原子能技术: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1949年苏联爆炸原子弹、1964年中国爆炸原子弹。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诞生了电子计算机、中国1983年“银河-Ⅰ号”型计算机问世。
(3)准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建设和谐世界。
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二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三 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材料四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两个问题,①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3)①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管理等人员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第一位。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人。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估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上升到80%——90%。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得到应用后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研投入的10倍以上。高新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的威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怎样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诸多问题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统计数字表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诸要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材料三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总数从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科技成就哪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哪些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所列举的负面效应,哪些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西方国家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电话、电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
(2)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
(3)战后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