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战争
- 共1248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34分)西南地区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重庆作为西南重镇,在近代历史上也曾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大事。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与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图12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成果和意义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历史事件:重庆谈判。
成果和意义:签署《双十协定》,使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争取和平的诚意;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方针,它再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8分)
略
解放战争中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胜利和结束( )
正确答案
错
略
以下两图取自课本插图“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和“三大战役示意图”。
解读以上两图,可从当时的战略形势、形成的条件、结果及影响等角度进行设问命题。
请回答:
(1)图1反映了什么战略形势?这一形势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有何战略意义?
(2)图2反映了怎样的战略形势?这一形势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概括其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
(1)形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条件: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军进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着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2)形势:三大战役。条件:解放军经过一年的战略反攻,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为战略决战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兵力不足,被迫实行重点防御。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答此题关键是确认两图的战争形势。图一是战略反攻的开始。图二是辽沈、平津、淮海战役。其他设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中共80 年历程,80 年辉煌,历史实践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请回答:
(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
(3)遵义会议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
(4)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正确答案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4)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世界形势发展正确判断和认识。
第(1)问注意“革命和建设”两个方面。第(2)问从城市到农村。第(3)问是独立自主。第(4)问从实际出发。答题时要审清题眼“理论成果”“光辉典范”“成熟标志”“原因”等重要词语,切不可互相交叉。分析题目时需要联系到三个领导人物: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比较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谈判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同:(1)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2)都是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两手策略。(3)中共在和谈中都占据了有利地位,同国民党作斗争。(4)都由中共提出和平方案(5)和谈结果都被国民党破坏。
异:(1)背景不同:重庆谈判是国民党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失利,为赢得喘息时间以伺机反扑而提出的。(2)两次谈判最主要不同是中共政权地位发生了变化。
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主要从背景、过程、内容、特点、影响或意义等方面进行。
据统计,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先后召开会议八百余次。这些会议从整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其中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请完成:
(1)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延续性的决策。(6分)(2)上述三次会议在指导党的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哪些方针?(6分)
正确答案
(1)①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②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任务,再次强调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①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要保持优良的传统和作风。②八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本题主要是考查分析概括和对主干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条理性。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实际上,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是在战争年代,中共也始终不忘追求民主政治的建设。
(1)在20世纪40年代中共为追求民主政治所做的努力和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这些努力和斗争的最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倡导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8月,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等人参加重庆谈判,达到《双十协定》;1946年初,在中共努力下,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1949年4月,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2)结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中共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之殇。
——于右任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国的富强、康乐为目标,但是不幸的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了、终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所应该走的总路线又有不同的看法,它的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到今天,一个台湾海峡,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嫌隙,尤其到今天回荡不已。”
——连战北大演讲《坚持和平,走向双赢》(2005.4.29)
材料三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人民网(2005.3.4)
材料四 台湾最新一期《投资中国》杂志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年中,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家数累计已经有68115家,累计合同台资金额已达1295.4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金额773.57亿美元,已向800亿美元逼近。台商到大陆投资使两岸贸易额大幅增长,而台商目前在大陆雇佣的数万名台籍员工,也降低了台湾的失业人数,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的薪金也都由其家人在台湾消费。……台商的投资行为也增加了大陆的就业机会。因此,为台商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经营环境,对两岸是一种双赢结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谈谈这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分)
(2)新时期我党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4分)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问题的解决将有着怎样的伟大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正确答案
(1)问题:台湾问题;形成原因:国共两党的内战造成了台湾和祖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4分)
(2)解决办法:提出“一国两制”的政策,主张“和平统一”。(4分)
(3)意义: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腾飞,有利于两岸的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4分)
本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的问题,其基本上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根据材料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反映了台湾问题。结合材料二“...但是不幸的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了...终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所应该走的总路线又有不同的看法,它的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可以推出材料认为这个问题是国共两党的内战造成的台湾和祖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2)根据教材的历史事实,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政策,主张“和平统一”。(3)是道开放题。说明问题的解决将有的伟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利益、两岸的共同发展等角度说明。
阅读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图片及所学知识,概述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中国百年宪政之路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维新派提出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欲开国会、设议院、颁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但在顽固派的反扑下陷于失败。
②武昌起义胜利后,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民主共和政体。但随着辛亥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临时约法》也最终被废除。
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协会议和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但因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反共的方针而未能付诸实施。
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之后遭到践踏。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完善了社会主义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走民主政治的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实现民族独立,是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前提。我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