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

A.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B.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 

C.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l;

D.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

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t;

E.多次改变悬线长度,重复实验步骤C、D;

F.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t2

G.以t2为纵坐标、l为横坐标,作出t2-l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完成下列任务:

(1)用游标为10分度的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2所示,读出小球直径d的值为______cm;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多次所用的时间(如图3),秒表所示读数为______s;

(2)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t2-l图线如图4所示.根据图线拟合得到方程t 2=404.0l+3.0.由此可以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 m/s2.(取π 2=9.86,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从理论上分析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

B.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做全振动的次数;

C.不应作t2-l图线,而应作t-l图线;

D.不应作t2-l图线,而应作t 2-(l+)图线.

正确答案

1.52

99.8

9.76

D

解析

解:(1)由图示游标卡尺可知,主尺示数是1.5cm,游标尺示数是2×0.1mm=0.2mm=0.02cm,

游标卡尺示数即小球的直径d=1.5cm+0.02cm=1.52cm;

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多次所用的时间(如图3),

秒表所示读数为90s+9.8s=99.8s.

(2)由题意知,单摆的周期T==

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可得:t2=l,

由图象得到的方程为:t2=404.0l+3.0,

=404.0,

g=≈9.76m/s2

(3)单摆摆长等于摆线长度与摆球半径之和,把摆线长度作为单摆摆长,

摆长小于实际摆长,t2-l图象不过原点,在纵轴上截距不为零,故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1.52,99.8  (2)9.76    (3)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用单摆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出单摆的摆长为L,周期为T,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若某次测量中,其它操作均正确,当出现下面两种情况时,出现的误差情况是:测摆长时漏测了摆球的直径,则测得值较真实值______;若把n次全振动记成了n+1次,则测定值较真实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正确答案

偏小

偏大

解析

解: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 可知,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计算摆长时,漏测了摆球的直径,所测摆长偏小,重力加速度g偏小;

测量周期时,将n次全振动,误记成n+1次全振动,所测周期T偏小,重力加速度g偏大;

故选:,偏小,偏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作步骤为:

a.取一根细线,下端系住直径为d的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b.用米尺量得细线长度l

c.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5°位置释放小球

d.用秒表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得到周期T=

e.用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

按上述方法得出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相同”或“偏小”),从______位置开始计时.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方法一)和物体从高处无初速下落用秒表测重力加速度(方法二),两种方法中,______更精确,说明原因______(说明一种就可以).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公式知,摆长l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小.

当单摆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测量误差较小.

在这两种方法中,方法一更精确,原因是:①空气阻力大,②物体从高处无初速下落用秒表测出时间误差大,③不易精确确定下落时刻或落地时刻,④秒表记录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从而平均值误差小.

故答案为:偏小,平衡位置,方法一,①空气阻力大,②物体从高处无初速下落用秒表测出时间误差大,③不易精确确定下落时刻或落地时刻,④秒表记录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从而平均值误差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刻度尺量出悬点到小球的距离96.60cm,已量得小球直径是5.26cm,某同学为减少实验误差,对同一摆长的单摆进行3次周期测量,每次是在摆球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接着记录通过最低点的次数,一直数到计时终止,结果如下表:

这个单摆振动周期的测定值是______s,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是______m/s2(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2)若测得的g值比实际值大,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摆球的质量过大           (B)秒表走时比标准钟慢

(C)将振动次数n错记为(n+1)(D)测摆长时未计入摆球的半径.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意与表中实验数据可得:第1次,次数n1=61,全振动的次数为N1==30次,

周期T1=s=2.01s,同理可求出,T2=2.00s,T3=2.02s,周期的平均值为T=(T1+T2+T3)=2.01s;

摆长L=96.60cm+×5.26cm=0.9923m,

由T=2π得:g=

代入数据,解得:g≈9.70m/s2

(2)周期T=,单摆摆长L=l+,由T=2π得:g==

A、由表达式可知,g与摆球质量无关,故A错误;

B、秒表走时比标准钟慢,t偏小,故g偏大,故B正确;

C、将振动次数n错记为(n+1),重力加速度偏大,故C正确;

D、测摆长时未计入摆球的半径,g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1)2.01;9.70;(2)B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1)①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有______

A.选用约1m长、不易形变的细线充当摆线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过大,应控制在5°以内

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②某同学通过游标卡尺测定某小球的直径,测量的结果如图1所示,则该小球的直径为______mm.

(2)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元件.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探究某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中定值电阻R0=2Ω,电压表、电流表均可视为理想电表.

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补充完整.

②实验一: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硅光电池,闭合电键S,调节可调电阻R的阻值,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a(见图丙).则由图象可知,当电流小于200mA时,该硅光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V,内阻为______Ω.

③实验二:减小光照强度,重复实验,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b(见图丙).当可调电阻R的阻值调到某值时,若该电路的路端电压为1.5V,由曲线b可知,此时可调电阻R的电功率约为______W.

正确答案

AC

8.30

2.90

4.0

0.0828

解析

解:(1)①A、选用约1m长、不易形变的细线充当摆线,故A正确;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小的,这样阻力小些,故B错误;

C、当小球的摆角较小时,小球的运动可以看做简谐运动,所以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过大,应控制在5°以内,故C正确;

D、测定周期需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误差较小,可以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根据T=求周期,只测量一次,误差较大,故D错误;

故选AC

②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8mm,游标读数为0.05×6mm=0.30mm,所以最终读数为8.30mm.

(2)①分析图甲所示实验原理图,根据原理图连接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

②在硅光电池的U-I图象,当I=0,U=E,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阻.由图线a可知E=2.90V,当电流小于200mA的情况下,此电池的内阻r=4.00Ω.

③由图线b可知,在实验二中当路端电压为1.5V时,电路电流

I=60mA=0.06A,由欧姆定律可知,此时外电阻R===25Ω,可调电阻阻值R=R-R0=25Ω-2Ω=23Ω,

可调电阻消耗的电功率P=I2R=(0.06A)2×23Ω=0.0828W.

故答案为:(1)①AC  ②8.3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一位同学星期天在家想利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他找到了以下器材:

A.长1m的细线                   B.长1m的细铁丝

C.中间有孔的轻塑料球 D.中间有孔的小金属球

另有秒表、毫米刻度尺、固定支架、铅笔、纸张等,但没有找到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

(1)请你帮他在A、B、C、D中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将对应器材的序号填在答题卷的响应位置处.______

(2)若该同学测量周期时误将29次全振动当做30次全振动,然后用T=求出周期,其他过程和方法均正确,则将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填“大”、“小”或“不变”)

正确答案

AD

解析

解: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可知,g=,需要测量L为摆长,T为周期,需要的仪器长1m的细线和中间有孔的小金属球,故选AD

若该同学测量周期时误将29次全振动当做30次全振动,然后用T=求出周期偏小,故g偏大.

故答案为:(1)AD   (2)大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cm.

(2)甲同学分别选用四种材料不同、直径相同的实心球做实验,记录的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若要比较准确的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应选用第______组实验数据.

(3)乙同学选择了合理的实验装置后,测量出几组不同摆长L和周期T的数值,画出如图2中T2-L图象中的实线OM,并算出图线的斜率为k,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

(4)丙同学也进行了与乙同学同样的实验,但实验后他才发现自己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该同学当时做出的T2-L图象应该是______

A.虚线①,不平行OM          B.虚线②,平行OM

C.虚线③,平行OM            D.虚线④,不平行OM

(5)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实验精度的是______

A.选细线做为摆线;

B.单摆摆动时保持摆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C.拴好摆球后,令其自然下垂时测量摆长;

D.计时起止时刻,选在最大摆角处.

正确答案

0.97

2

B

A、B、C

解析

解:(1)由图1所示游标卡尺可知,主尺示数为9mm=0.9cm,游标尺示数为7×0.1mm=0.7mm=0.07cm,摆球直径为0.9cm+0.07cm=0.97cm;

(2)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第2组实验数据;

(3)由T=2π得:T2=L,则T2-L图象的斜率k=,重力加速度g=

(4)测量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单摆的摆长L偏小,

由T=2π可知,所测周期T偏小,

T2-L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T2=L,由T2=L可知,

两图象的斜率相等,两图象应平行,L偏小,图象在T轴上有截距,故B正确;

(5)A、选细线做为摆线,可以提高实验精度;

B、单摆要做简谐运动,单摆摆动时保持摆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故B正确;

C、摆长等于摆线长度与半球半径之和,拴好摆球后,令其自然下垂时测量摆长,测出的摆线长度是准确的,故C正确;

D、为方便计时,计时起止时刻应选在平衡位置处,故D错误;故选ABC.

故答案为:(1)0.97;(2)2;(3);(4)B;(5)A、B、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一些数据,其中的一组数据如下所示.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摆线的长时,将摆线平放,如图 (A),刻度尺读数是______cm;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卡尺游标位置如图(B)所示,可知摆球直径是______cm,

(2)该同学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C所示,则秒表所示读数为______s.单摆的周期是______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试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 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D所示,T2与L的关系式T2=______,利用图线可求出图线的斜率k=______,再由k可求出g=______m/s2

(4)如果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A.未挂小球就测量绳长,然后与小球半径相加作为摆长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秒表过迟按下        

D.实验中误将29次全振动数记为30次.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mm,由图可知刻度尺读数准确到99.0cm,再估读一位0,则刻度尺读数为99.00cm.

由图可知主尺读数为:1.9cm,游标尺上第8刻度与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其读数为:8×=0.40mm,故最后读数为:1.9cm+0.90mm=1.940cm;

(2)由分析可知大针每圈30秒,小针每走1个数字1分,小针超过0分30秒而不到1分,

则小针读数为0分30秒;大针在26.9,则大针读数为26.9秒,则秒表读数为0分30秒+26.9秒=56.9秒,单摆周期T===1.90s

(3)根据T=2知T2=4π2,斜率为==4,解得g=π2m/s2=9.86m/s2

(4)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得g=

A、未挂小球就测量绳长,然后与小球半径相加作为摆长,使得摆长的测量值偏大,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偏大.故A错误.

B、摆动后出现松动,知摆长的测量值偏小,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偏小.故B正确.

C、开始计时,秒表过迟按下,测得时间偏小,得到加速度偏大,故C错误.

D、实验中将29次全振动数成30次全振动,测得周期偏小,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偏大.故D错误.

故选BD.

故答案为:(1)99.00;1.940.(2)56.9;1.90(3)4π2,4,9.86.(4)B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做《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实验步骤如下:

(1)让细线的一端穿过摆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大的结.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边以外,摆球自由下垂.

(2)用米尺测量出悬点到小球上端的长度l,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

(3)使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做小角度摆动(小于5°),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数出以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的次数n,用停表记录下所用时间t.

(4)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5)变更悬线的长度,重做几次实验,计算出每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

(6)求出几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

实验中单摆的摆长等于______.单摆的周期为______

实验中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为______.(以上两空均要求用实验步骤中所给出的代表实验数据的字母表示)

正确答案

l+

g=

解析

解:实验中单摆的摆长等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l+

单摆的周期等于摆动时间除以T=

根据T=2π知,重力加速度g==

故答案为: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修模块3-4)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其振动能量与振幅无关

B.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全反射现象

C.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和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D.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结果较为准确,应选用10cm长的细线和小铁球

(2)如图1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若用n1和n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则n1______n2(填“>”,“<”或“=”);______为红光.

(3)如图2所示是一列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和传播距离.波沿x轴的正向传播,已知从t=0到t=2.2s时间内,质点P三次出现在波峰位置.且在t=2.2s时P质点刚好在波峰位置.求:

①该简谐波的周期.

②从t=0开始经过多长时间另一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峰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A、做简谐运动的质点,其振动能量由振幅决定,故A错误;

B、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光的全反射现象,故B正确;

C、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和观察者的运动无关,故C正确;

D.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结果较为准确,应选用100cm长的细线和小铁球,故D错误;

故选BC.

(2)同一介质,对蓝光的折射率大于对红光的折射率,故n1<n2;由图1可看出,a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较大,

b光的偏折角小,由此可知三棱镜对a光的折射率较大,对b光的折射率小,则a为蓝光,b为红光.

(3)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由图2可知,在图示时刻P点的振动方向向下;设波的周期为T,

则P经过2个周期第三次达到波峰位置,即:2T=△t=2.2s,解得:T=0.8s.

由图可知波长λ=2cm,波速:v===2.5cm/s;

波从图示时刻传到Q点的位移:x=6cm-2.5cm=3.5cm,波的传播时间:t1===1.4s;

波传到Q点后,Q点向下振动,经过:t2=T=×0.8s=0.6s第一次达到波峰,

因此从t=0开始经过多长时间另一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峰的时间:t=t1+t2=1.4s+0.4s=2s.

故答案为:(1)BC;(2)<;b;

(3)①简谐波的周期为0.8s;②Q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所需时间为2s.

下一知识点 :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单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