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月17日,某省一位副省长针对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说:“对此,我感到很气愤。对这样恶意拖欠、非法殴打农民工的单位,应该依法查处,对主要责任人要绳之以法,绝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不知从何时起,官员们的怒斥之声充斥着各种媒体。在“百度”上搜索“怒斥”一词,相关网页达113万个。从法理学角度分析,下列关于上述新闻的议论,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农民张三觉得这位副省长说了也白说,发怒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为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年年清理、年年发生,需要依靠制度进行解决
B.工人林四盼望这样说“狠话”的干部多一些,在位时间长一些,《劳动法》需要少数这样“有魄力”的官员通过强硬作风来执行
C.法学院大四学生万五认为怒斥太多是法治太软的表现,国家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层层出现偏差,越到基层走样越明显
D.退休干部房六以为,“狠”话不绝,“狠”人辈出,不仅无助于国家的制度建设,反而会增强人们对“狠”人的依赖,削弱对法治的依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拖欠工程款与民工工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中央曾三令五申,国务院总理还曾带头为民工讨薪。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依靠法治。出了问题,不找领导而找法律,法律不完善,就修改法律,一切依法办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这样,根本不用领导出面和发火,一切自有法律来解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政策与法律的落实,保障社会的公平、秩序和效率。工人林四的盼望有一定现实合理性,但是从法理学角度分析就不能成立。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核心问题是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发挥法律的权威。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属于我国公民的( )。

A.政治自由权利
B.人身自由权利
C.文化教育权利
D.民主权利

正确答案

B

解析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及特定主体的权利。其中人身自由权又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通信自由和通信保密。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

A.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B.经济不完全竞争
C.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D.经济波动和失衡
E.内部效应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如何建设材料2中所说的“更为公平的社会”

正确答案

(1)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应当是,在文化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我国的文化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为重点;在经济上,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有所差别的,最低是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回报;在社会结构上,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社会各阶层之间是相互开放的。一个社会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等级序列,但这种等级序列不是凝固的,社会中不存在着群体性的排斥制度,这种弹性的社会结构不仅使社会更加稳定,而且使社会充满活力;在管理上,社会的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它既指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制度能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也指政府的各部门和各级组织运行有效,对社会有较强的整合力。
(2)首先,研究公平问题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公平。其次,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统一的、亘古不变的标准,更不能用“永恒的公平”“公平的分配”等臆想的标准去评价社会生活、制定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平。第三,不能仅仅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去评判公平。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惟―公平的分配制度,因而既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理解为平均,也不能放任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平是在尊重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困难群众的公平,它承认差距的存在,但这种差距应是合理的、适度的。
维护公平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推进改革,大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阻碍公平实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需要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机制来解决。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切实把提高效率与维护公平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途径来实现社会的公平。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知识点。和谐社会是党的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科学论断。所谓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全社会的发展要公正、公平。但这里的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本题是2006年考试的热点问题,考生应高度关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幸福安徽] 2014年3月,央视发布“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报告排出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合肥等城市表现在健康反超收入成为老百姓幸福第一要素。影响百姓幸福“支点”,已从过去的收入水平55.53%、健康状况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转向健康状况48.0%、收入水平38.5%、社会保障34.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正确答案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3)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6)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下一知识点 : 资源配置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百度题库 > 中级经济师 > 专业知识与实务 > 社会公平的准则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