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6分)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9分)

正确答案

(1)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6分)

(2)特别之处: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实际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9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信息“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说明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等说明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再根据措施分析其实际效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正确答案

(1)理念: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6分)

(2)阻力比较大,触动了较多利益集团,未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没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过程执行不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9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第一问与材料二中“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下一知识点 :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北宋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2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