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共63题
《经济学常识》
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经济危机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遇到了极大的挑战。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一些经济学家主张其他国家也应采纳这一模式。但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事实证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联系材 料,分析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应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略”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邓小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创新及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做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由国家调节商业。不过,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2)①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8分)【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结合经济学常识,在①-④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上表反映了我国以 ③ 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确立这一导向是为了发挥④ 。
正确答案
①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2分)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③市场(或市场化)(2分)
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
(做答的各项内容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不得分)
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属教材知识的再现,较为简单。回答时要注意各项内容的顺序不能颠倒。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其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独到的魔力。但是在一些领域和方面,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调节的盲点,如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看不见的手”是一根失灵的杠杆,需要运用“看得见的手”来调节。
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回答:
(1)“看不见的手”有哪些独到的魔力?(9分)
(2)为什么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看不见的手”是一根失灵的杠杆,需要运用“看得见的手”来调节?(9分)
正确答案
(1)“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即价值规律的调节,它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中的分配;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①“看得见的手”即国家的宏观调控。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生、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必须运用“看得见的手”,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入,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指导,引导发达地区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尽快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要知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指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材料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斯大林曾与列宁一样,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即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促进经济发展。②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主张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2)无论是看待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斯大林和邓小平都没有在不相容的对立中思考问题,都未将它们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都把它们的性质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制度统一起来,因而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