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的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孙中山

材料三: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四: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材料五: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何不同?(2分)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2)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分别是中共哪几个时期的土地政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为实现材料三的目标制定了怎样一条土地革命路线?(4分)谈谈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4分)

(4)材料四中的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与材料三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6分)

(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中土地政策的变化,分析中共调整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6)综合上述材料,就“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而言,共产党人与资产阶级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途径: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2分)

原因:资产阶级自身软弱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分)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6分)

(3)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4分)

必要性: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党在根据地创建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农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项基本任务,是革命胜利的保障。(4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观点亦可酌情给分)

(4)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2分)

变化:由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由没收地主土地转变为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废除封建剥削转变为限制地主的封建剥削。(2分,答对一点即可)

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分,答对三点即可)

(5)依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分)

(6)不同: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一切从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2分)材料一:“当我们考查 19 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坡、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民国初年,战事平息.但经济状况并未有根本好转,汉口商业一蹶不振,资本家大多都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投资。虽有省城文式官员以维持大局为主义,纷份集资作种种于国计民生有益之经营,但是也有些官员竟明目张胆开设戏园、客找、番莱馆等。

湖北的财政状况也不好,从收入来看,正税不计外,起义之始破坏巨大,如签票余利、官钱余利、赈局米捐、行业商捐、四厂租息、汉镇房捐以及杂捐杂收等项,有的当然消灭,有的已归无着,有的尚待整理,仅盐税一项超过战前;从支出看.虽然前清时代每年解部款、协款、赔款及荆州满饷共约数百万开支停止,但军费开支增加,裁兵之耗费也较大;从外债看,所欠总计二百三四十万金均归湖北财政直接筹拨。

武汉金触一向被外国银行所操纵。起义各钱庄、行商悬欠银行四百余万无着。所以各银行紧握基金,不再放松,造成挤兑之风。金触业不稳定之情形使商业雪上加霜。尤其是因革命而革去之行业及逐渐走向淘汰的行业如帽庄,如靴鞋,如整容,如衣庄,知典当,如绣货,如嫁衣,如盐行,如桥行,如土膏,要么已经消灭,要么生机一线。

民国初年移风易俗,导致一大批传统工商业行当的破产和倒闭,失业者增多,武汉大街小巷老少乞丐追逐行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民国的到来给武汉市民带来的直晚感受并不是幸福,而首先是转型期的阵痛。

材料三:“先有革命党人焦达峰为解决资金不敷之问题,将达城庙金菩萨盗取,但因官府追查甚急,盗取的金菩萨得而复失;又有湖南人邹永成从第三十标军医江亚兰处配置麻醉品设计醉其婶母以获取金首饰价值数千金,结果迷药无效,无功而返。”

——《辛亥革命史料汇编》

材料四:“先租房屋一栋于汉口法租界长清里为总机关;复租一室于武昌胭脂山为分机关;又开一酒馆于武昌黄土坡的招待所,此三门面撑开,而资金去其半矣。”

——居正《辛亥杂记》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1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辛亥首义造成了怎样的“阵痛”?(7分)

(3)从材料二、三、四的史实中谈淡你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13分)

正确答案

(1)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2分)帝国主义加紧在湖北地区资本输出;(1分)20世纪初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2分)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2分);形成了知识分子群;(1分)会党势力也倾向革命;(2分)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成立,在新军和民众中作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1分)清末新政的破产和皇族内阁的出台使革命思想得以更进一步传播。(1分)(共12分)

(2)商业萧条,资本家对投资持谨慎态度,不法官员利用职权营利,财政紧张,银行信用下降,工商业倒闭,失业现象普遍。(7分,每点一分)

(3)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的破坏;(3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革命资金紧张(3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醉心于冒险与投机,不敢发动广大工农群众,不愿在群众中做更细致的工作(5分);同盟会内部涣散、意见分歧(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点。(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角度“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结合所学,即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原因,应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由材料“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坡、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可知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帝国主义加紧在湖北地区资本输出;20世纪初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形成了知识分子群;会党势力也倾向革命;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成立,在新军和民众中作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清末新政的破产和皇族内阁的出台使革命思想得以更进一步传播。(2)根据材料二“经济状况并未有根本好转...湖北的财政状况也不好...破坏巨大...但军费开支增加,裁兵之耗费也较大;从外债看...武汉金触一向被外国银行所操纵...金触业不稳定之情形使商业雪上加霜。尤其是因革命而革去之行业及逐渐走向淘汰的行业...要么已经消灭,要么生机一线...一大批传统工商业行当的破产和倒闭,失业者增多”可归纳辛亥首义造成的“阵痛”有商业萧条,资本家对投资持谨慎态度,不法官员利用职权营利,财政紧张,银行信用下降,工商业倒闭,失业现象普遍。(3)从材料二、三、四“有些官员竟明目张胆开设戏园...湖北的财政状况也不好...从外债看...大批传统工商业行当的破产和倒闭...结果迷药无效,无功而返......汉口法租界...此三门面撑开,而资金去其半矣。” 可以概括出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的破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革命资金紧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醉心于冒险与投机,不敢发动广大工农群众,不愿在群众中做更细致的工作;同盟会内部涣散、意见分歧。本题综合性强,接近高考题,是道好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一一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4分)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8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两人的文明发展观各是什么?(4分)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4分,每个点2分)

探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每个点2分,答对2个即可得满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8分,每个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创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4分,每个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3)

(3)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费孝通:文明共存(或和谐共处)。(4分,每个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冲突事例:“9.11”事件、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危机(涉及“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即可)等。(每个点2分,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共存共处事例: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在中国的流行,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孔子文化学院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等等。(每个点2分,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试题分析:(1)第一个设问要求回答近代中国人没有民主权力的原因,这要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近代中国近110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全面,从社会性质出发回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二个设问难度不大,但要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所以不要答其他阶级的探索内容。

(2)第一个设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分析归纳概括材料,同时也可结合课本所说知识来分析归纳。把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整理组成一段新语句。第二个设问,需要学生能很高的概括与比较知识的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民主都是间接的代议制民主,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主范围更广,所以创新之处应该是从基层民主入手来回答。

(3)第一个设问,只要概括两则材料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第一则材料的观点可依据“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个来回答。第二个可依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回答出正确答案。文明之间冲突的表现很多,融合的也不少,所以举例也要符合这个要求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大半个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念》一文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请回答:

(1)上文中“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进化”?(8分)

(2)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中国又在哪些方面“惭愧无地”?(12分)

(3)造成中日双方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重大“进化”: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③思想上: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人们思想得以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④科技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废除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①日本消除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局稳定;而中国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中华民国名不符实。②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一战后成为债权国,实力大增;而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艰难。③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成为亚洲强国,并且打败了中国和俄国;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深化,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3)原因:①日本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及时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同时,对外侵略扩张,迅速增强了实力。②中国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都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同时,一再遭受外国侵略,割地赔款,实力削弱。

本题意在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中外历史的比较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抓住关键字眼“五十年”,从材料中给出的“1923年”上推,可知“这五十年”应指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五十年。其次要明确材料中的“进化”实际上就是指“现代化”,而且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最后再结合明治维新的有关内容,解答(2)(3)两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此先后进行了哪些重要活动?这些活动有何突出特征?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影响: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重要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进行了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突出特征和影响:体现了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愿望和民族资产阶级中不同阶层要求的差异;是先进的中国人又一救国的方案。它们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方案。

本题为分析型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归纳历史事件以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解题时首先应认真进行审题,明确本题的题型、时空范围、分析评价的对象以及要回答的具体内容。其次,应按题目的要求分四部分回答。回答第一问时,要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回答第二问时要特别注意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活动。后两问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概括、归纳。再次,本题属大跨度试题,答案要求高度概括。

下一知识点 : 同盟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武昌起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