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弱局面的改善
- 共277题
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历史上的改革其产生的作用有大有小,人们对每一场改革的评价也有褒有贬,难以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
材料二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3)据材料四,指出俄国机器制造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六 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4)据材料五、材料六,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在看待这场改革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认识:苏辙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损害“富人”的利益去满足“贫民”的要求,目光太短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其许多措施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原因:他们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和思考问题的高度不同。苏辙出于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需要反对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出于救亡图存、宣传变法的需要而赞赏王安石变法。
(2)主观因素: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变化:发展迅速。看待:这种变化是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结果;表明改革是成功的;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4)共同点:都认为改革是俄国走上现代化的途径。侧重点:列宁侧重于改革的进步性;钱乘旦侧重于改革的艰巨性。
(5)改革的艰巨性使改革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和改革人物时,要站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客观公正地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2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3)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4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北宋选拔人才的弊端: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即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材料二体现的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即教育应为国家服务,注重实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他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
(3)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及经济上的富国之法:如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致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的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正确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正是这一观点使王安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也使他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对经济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不肯接受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根本弄不明白,他以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观点,一是认为财物完全是天地所生,忽视了人的劳动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二是认为财物是一个常数,不会增加,不懂得世间还有扩大再生产。因此,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
王安石则主张“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是可以不断增加、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理财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了强调开源、强调发展生产,王安石对盲目的节用表示反对,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误解。
司马光之辈既然不懂还有开源一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节俭一法了。节俭当然是美德,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然而如果只会节俭,一味强调节俭,就势必会减少必不可少的开支,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而且,过于抑制需求对发展生产也是不利的,现代经济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前几位皇帝除真宗外,都是比较节俭的,然而单纯讲节俭却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皇帝节俭,大臣、贵族都奢费无度,也是毫无意义的,仁宗朝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徐文明《十一世纪的王安石》
(1)依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和司马光对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不同?(7分)
(2)结合史实说明王安石变法中采取的“天下财富依天下而生”的措施及作用。(8分)
正确答案
(1)王安石主张发展农业生产,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百姓需求,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司马光认为通过增税和节俭的办法增加政府收入。(7分)
(2)实行青苗法,提高政府的经济调控,抑制豪强的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缓解了隐田逃税之现象,增加了赋税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均输法、市易法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8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史料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比较二人变法不同点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并依据材料概括即可。材料中第一段中“开源”“ 发展经济”,第四段中“抑制需求”“节俭”等都是解题的关键词。第二问首先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依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来从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和市易法等农业方面的措施来回答,作用依据措施来作答。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近臣”和“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汉光武帝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8分)
(2)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背景:西汉末年战争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8分)
(2)农民反抗。(1分)原因: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2分)豪强地主反抗。(1分)原因: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经济利益。(2分)
试题分析:(1)背景: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和所学知识中西汉末年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的史实可以归纳出其背景。目的可以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度田是为了清丈土地,这对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是有积极意义的。
(2)根据材料中的“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可以推知一种反抗是农民反抗。原因:由“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和材料中度田官吏的不法行为可以得出原因是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根据材料中的“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可知会引起豪强地主反抗。原因:可从豪强地主自身利益考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