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7分)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三,第160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3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4分)

材料二  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 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美、英和“大跃进”是否可行?(2分)为什么?(4分)结果如何?(4分)

材料三 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1.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2.中国改革不成功,未来前景不妙,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3.中国改革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结局难以预料。日本也有学者,例如长谷川庆太郎就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以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11月)

(3)归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6分)长谷川庆太郎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怎样评价。(4分)

(4)通过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哪些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动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3分)

原因:洋务运动引进外国机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标志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2分)除此而外洋务运动还建立海军、建立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军事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2分)

(2)判断:赶超美、英和“大跃进”严重脱离实际。不可行。(2分)

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4分)

结果:赶超美、英,导致“浮夸风”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大炼钢铁,浪费了不少资源,还影响了农业生产,且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影响了现代化正常发展。(4分)

(3)成就:①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②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④融人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6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同样给分)

主要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依赖外国技术和设备;中国缺乏独立科研和创新开发的精神。(4分)

评价:“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的观点是错误的,他的根据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技术与专利的作用和影响。(4分)

(4)①起步晚;②发展曲折;③经历了从被迫到蛮干再到坚持科学发展的过程;④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⑤坚持独立自主,大力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同样给分。)

第一问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第二问考查了我们在“左”倾思想指导之下的大跃进的原因及危害。第三问考查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现代化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问对我国现代化进行了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末和1979年初,中国计划者终于(至少是暂时的)抛弃了斯大林经济思想。消费资料部门第一次处于比生产资料部门优先的地位,以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的需要。中国的发展战略朝着其东亚邻国非常成功的发展模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

——人民网:俄罗斯《独立报》评论摘要

【材料三】 看到中国的样板使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乐观,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

——人民网:法国《世界报》评论摘要

问题:(1)“文革”结束后至1992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其精髓是什么(5分)

(2)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5分)

(3)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的3个具体事例。(3分)

正确答案

过程:(1)在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2)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在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4)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理论。(答对1点得1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4分。)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分,答对1句话即可得此问的满分1分。)

(2) 相进相成:内政: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外交: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加入世贸组织,“引进来,走出去”;实行不结盟外交,广交天下朋友,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平事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也可以如是概括: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5分)

(3) 事例:利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外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答对1点得1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3分。)

第一问,结合“文革”结束后至1992年的时间限制,列举史实;第二问,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即可;第三问围绕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成功的实现现代化的史实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

①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为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不幸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

材料二 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梁启超的观点:中华民国“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经济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经济发展波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共和政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并拒签和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现独立自主。

(3)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多年废弃不用的大宅院的大门上,上面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写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共八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