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共846题
(16分)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的新型潜在能源。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据初步估算,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约为21×1015m3,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倍,足够人类使用千年以上。美国、日本等国均已经在各自海域发现并开采出天然气水合物。2007年,我国在A远景区(图18)首次采集到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世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可燃冰样品的国家。
材料二 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预测远景区)分布示意图(下图)。
(1)描述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A远景区可燃冰资源极其丰富,但至今仍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分析A远景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3)B远景区南、北两侧地形区出产的农产品均以品质高而著称,试比较其品质高的自然原因的差异。
(4分)
正确答案
(1)总体分布不均(2分);集中分布在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2分),青藏高原(祁连山、漠河)等拥有永久冻土的地区(2分)。
(2)开发不慎可能导致天然气泄漏,加剧全球变暖;引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可能引发海啸,危害沿海人类活动;破坏海洋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任取3点得6分)
(3)北侧: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光照强,昼夜温差大(2分);
南侧: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或地势高,气温低,所以作物生长周期长)(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以及形成条件“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图中可燃冰资源的具体分布区,不难总结出中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是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有形成条件的地区,南海大陆坡(或南海边缘地区),青藏高原、祁连山、漠河等拥有永久冻土的地区。
(2)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陆上永久冻土带中,分析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根据所学的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的知识来分析,开发矿产资源会影响地形地质水文生物等,利用过程中会影响气候,造成环境污染。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开发不慎可能导致天然气泄漏,加剧全球变暖;A远景区位于我国南海大陆架,开发可能引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甚至可能引发海啸,危害沿海人类活动;开发活动会破坏海洋环境,危害生物多样性。
(3)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B远景区南、北两侧地形区出产的农产品之所以品质高,其主要自然原因都是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地形和位置不同引起的气候差异。北侧位于河西走廊,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南侧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能加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使瓜果之类色泽鲜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从而出产优质农产品。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包鄂(位置见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黄河两岸,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经济圈和城市带,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呼包鄂地区主要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城市组成。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包头不仅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也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火车头”;鄂尔多斯则是新兴的草原都市,是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成为全国最富的城市。
(1)描述图示区域城市分布特点。(6分)
(2)包头和鄂尔多斯都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请你根据材料中信息为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3)鄂尔多斯用短短5年时间,建成了基础设施齐全、能安置100多万人口的新区康巴什。在西部地区像这样大力发展大城市的做法,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8分)
正确答案
(1)图示区域城市分布空间上具有不均衡性,(3分)主要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3分)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强化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跨越带动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稀土高端产品;发挥地区优势,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任答其中5点,10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观点一:合理。理由: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8分,仅表明观点不得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人口分散,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不相适应,出现入住人数极少的“鬼城”。(8分,仅表明观点不得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区域城市分布需要从疏密方位、主要分布规律等方面回答,常用的答题语句模式如“沿……分布”。
(2)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还要从资源上做文章,因此需要明白资源型城市通常存在的问题,比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等。针对这些缺点,常见的发展措施有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措施。
(3)此题可从大城市本身的特点和西部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更大的经济支撑。这些人口的涌入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还有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若同意,需要从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上分析。而不同意的观点,则需要从大城市的缺点和西部薄弱的基础设施上入手分析。
( 28 分)内蒙古自治区近年经济高速增长,被我国经济学界称之为“内蒙古现象”。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带分布图(图甲)。
材料二: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被称为崛起的“金三角(图乙)。三城市人口
只占自治区的四分之一,2011 年的 GDP 却占全区的一半。
材料三:稀土行业是内蒙古“金三角”地区的重要行业,但长期以来,稀土产品一直以
原料型产品为主,稀土深加工技术一直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此 相随的是稀
土的乱采滥挖、产业无序发展、环境破坏严重、产品廉价出口等一系列问题。图 丙 为稀
土产业链金字塔模式图。
(1)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类型主要以_____为主,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_____(4 分)
(2)分析内蒙古自然带类型多样的主要原因。(4 分)
(3)分析“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6 分)
(4)目前“金三角”地区的稀土行业过分依赖 T1 环节,产生了哪些生态破坏问题?治理这
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 分)
(5)“金三角”地区要吸引稀土终端应用企业入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 分)
正确答案
(1)(温带或中温带)草原(2分);畜牧业(2分)。
(2)①南北跨纬度大,热量差异大(2分)
②东西跨经度广(距海远近差异大),水分差异显著(2分)
(3)①矿产种类多、储量大(或煤、铁、稀土资源丰富);
②有黄河流经,水资源较充足;
③交通较便利;④有西部大构台优惠政策。(答对3点得6分)
(4)问题:①植被破坏;②土地退化(沙化或荒漠化);③地表形态被破坏。(答对2点得4分)措施:①加强对稀土矿的管理,禁止乱采滥挖;(2分)
②对矿山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2分)
(5)①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稀土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
②吸引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完善(高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
④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质量。(答对3点得6分)
试题分析:
(1)内蒙古纬度较高,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主要是温带或中温带草原。降水少,位于半干旱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2)读图甲可以看到,内蒙古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纬度 看,该省南北跨纬度大,热量差异大,适宜不同热量带作物生长。从经度看,该地东西跨经度广,距海远近差异大,所以东部和西部的水分差异显著,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减少,植被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种类多样。
(3)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从资源、交通、水源、政策、市场等方面分析。读图乙,根据图例可知,该地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稀土资源丰富。该地有黄河流经,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铁路经过,交通较便利。有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支持。
(4)读图丙,可以看到T1 环节主要是稀土的开采、分离、冶炼。开采地下资源,必然造成植被破坏,引起土地退化、沙化或荒漠化。开采过程中地表形态也被破坏。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必须加强对稀土矿的管理,禁止乱采滥挖。对矿碴也可处理,不能随意堆放。对矿山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5)读图丙,终端应用主要是高科技电子、激光、光纤通讯、超导等技术应用。这些高技术产业对技术、环境、交通、通讯等方面要求高。所以该地必须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稀土开发利用技术的研发。吸引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高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环境质量。
(28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
材料2:“1951一1997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材料1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 。(3分)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9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筒述其原因。(8分)
(4)指出图中②地区主要灾害类型,并说明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林地耕地草地(3分)
(2)辽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嫩江(松花江)水量充沛;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答对三点即可,共9分)
(3)变化: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每点2分,共4分)原因:气温上升,使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2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合理的,可给分)
(4)图中②地区地处东北平原,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风沙、洪涝、寒潮等。(4分)
防灾措施:①兴建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等,
②兴修水利工程,起到防洪、灌溉等作用。(4分)
略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2分)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3分)
(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6分)
正确答案
(1)采煤业。 2分
(2)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铁-钢 3 分
(3)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6分
(4)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6分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1985年的资料分析即可。(2)结合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和山西省工业发展的实际判断即可。(3)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优势在于: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4)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合理发展分析,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山西省的能源优势、目前的经济结构现状和缺点等内容,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主要概况和传统工业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般思维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并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即可,注意与区域的实际结合。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和“我国受益于西气东输的部分上市公司简况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_______问题。( )(单选)
⑵输气管道尽量经过大、中城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目前,我国用于“西气东输”沿线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重点是四段中的_______(填序号)段。
⑷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找出表格中因“西气东输”工程而受益最多的上市公司,请你分析其受益最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2分)
(2)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2分)
(3)③(2分)
(4)有利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答出两点得4分)
(5)“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大量钢管,从而使新兴铸管生产规模扩大,收益增加。(2分)
⑴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的问题。
⑵输气管道尽量经过大、中城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中③地位于黄土高原。
⑷本题考查西气东输的意义。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意义为有利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⑸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表格数据,受益最大的为新兴铸管,可能原因是“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大量钢管,从而使新兴铸管生产规模扩大,收益增加。
读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很多地区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 。
(2)露天煤矿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是 。
(3)露天煤矿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是 。
(4)复垦区对环境的作用是 。
正确答案
(1)当地的煤矿资源埋藏浅、中厚煤层且稳定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大气;露天采矿,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
(3)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4)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本题考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1)山西省煤炭埋藏浅,多为中厚煤层,适合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露天开采必然会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表裸露,由于气候较为干旱,且大风较多,必然会产生沙尘,从而使空气中的大气悬浮颗粒增多;露天开采,会使雨水直接与煤层接触,从而污染水源。
(3)在开采区与河流之间设置隔离护坝,可以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矿区产生的废弃物进入河流,同时也可以使矿区免受洪水的威胁。
(4)复垦使地表植被增多,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作用。
(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6月28日,中国经济特区喀什论坛在新疆喀什隆重召开。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沙漠面积的近60%。在中国的十大沙漠中,新疆占了3个,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第1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第2位)、库姆塔格沙漠(第9位)。下图为新疆区域图。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2分)
(2)试分析新疆沙漠广布的自然原因。(3分)
(3)试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4)新疆现有引水方式不能满足对水的需求,为解决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你有什么建议?(3分)
正确答案
(1)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为三列山地,中部山地南北两侧分布着盆地。
(2)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四周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
(3)毗邻中亚地区,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和交流;有特色的畜牧业和林果业,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国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文化古迹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增大用水少、经济价值高、产量高的作物的比重;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新疆的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三山夹两盆”。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中部为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
(2)该地沙漠广布,主要是受海陆因素的影响。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燥。
(3)喀什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对外联系、资源等方面去分析。该地位于西部,地处我国联系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位置,边境线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出发点两个:开源和节流。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短缺,要提倡公民节约用水;面对水污染问题,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农业用水占的比重大,因此应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发展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等。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甘肃省及其周围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唯一以贵重金属命名的城市。白银市已探明铜、银等30多种矿产,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全市有产业工人16万。这里有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会宁会师红色旅游等景区。白银市经济总量偏小,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7223元。经过大规模开发,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材料三:
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1)图中甲、乙两地既属于季风区,又属于内流区的是 。(2分)
(2)简述白银市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工业衰落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分析甘肃省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原因。(6分)
(4)甘肃省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提示:资源方面、经济结构方面、人口方面)(6分)
正确答案
(1) 乙 (2分)
(2)区位有利条件:劳动力丰富;距离兰州市近,交通便利;距离兰州消费市场近;黄河经过,水资源较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等;(任意答对3点得6分)衰落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矿区环境问题突出等(任意答对2点得4分)
(3)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甘肃省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甘肃省地处内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处;草原和荒漠及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地位重要等。(任意答对3点得6分)
(4)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人口有序转移等(6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我国季风区和内外流域的分布范围可知,甲地额尔齐斯河属外流河,位于非季风区;乙地属于季风区,但是是内流区。
(2)区位有利条件可以从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方面来分析,包括:劳动力丰富;距离兰州市近,交通便利;距离兰州消费市场近;黄河经过,水资源较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等;衰落原因可以结合教材关于鲁尔区的衰落原因和白银市的具体条件来分析:有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矿区环境问题突出等。
(3)甘肃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特征。地处阶梯转换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地带,内流域与外流域的交界处,由半干旱到干旱,植被由森林和草原过渡到草原和荒漠,所以生态地位重要等。
(4)要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根据甘肃的环境特点和经济现状,可以从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人口有序转移等方面着手。
读“晋陕内蒙古区煤炭南运通道”,回答问题:
小题1:图示区域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是:( )
小题2:读图,分析图中产煤区的煤主要靠___________运输和__________运输,图中①为___________铁路线②为_______________铁路线。
正确答案
小题1:D(1分)
小题2:铁路(1分)、海上(1分)、大秦(1分)、焦日(1分)
小题1:图示大秦铁路经过秦皇岛连接海运。
小题2:图示反映铁路运输和海运实现煤炭资源的南运,结合地理位置分析,①为大秦线,②为焦作—日照的铁路线。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能通过读图,从图示的铁路运输分布,结合我国的煤炭运输方向分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地区图
(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当前该区域土地利用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的缺乏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修建的南疆铁路与塔里木河走向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
(3)“十五”计划中的“________”工程的建设,将有利于该地能源的开发,此种能源的特点是________。简要评价西部地区该种能源主要分布地区的开发条件。
(4)我国能源总的分布格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
(2)基本一致 地形平坦,工农业和城市集中分布
(3)西气东输 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内陆地区的环境、交通建设、能源工程等基础问题,需要全面分析把握。
第(1)题,由于新疆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很少;再加上有高大山脉尤其是青藏高原的阻挡,本区降水很少,形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因此,本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干旱带来的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紧缺,成为了本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第(2)题,在落后地区修建交通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城镇和小城市,增加客、货流量;而且修建时要注意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平坦,地质稳定,少跨河流和山脉地区。
第(3)题,新世纪四大标志性工程中只有西气东输通过本区,把西部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到东部资源缺乏地区。该区的开发条件要考虑到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方面来评价。
第(4)题,我国能源总的分布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但是消费地区的分布大体上相反。这也是大型能源输送工程的原因所在。
(26分)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近日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已经批准的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山西省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省查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表和山西省区图。
山西省查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表(单位:亿吨)
材料二:2010年山西省煤炭外运销售及价格图。
材料三: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或产业间的合作,提高企业或产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产业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生产单位,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目前山西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共生单元种类单一、共生模式作用有限前后向联系较少、共生环境对经济发展支持不足的问题。
(1)山西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之一,根据材料一简述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7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山西省2010年段煤炭外运销售状况与上年相比变化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原因。(10分)
(3)资源型城市犹如我国的“工业粮食生产区”,资源枯竭威胁着资源型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请结合材料三,从产业共生角度寻找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出路。(9分)
正确答案
(1)煤炭资源分布广、品种全、储量大、煤质优;(4分)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3分)
(2)差异:销售量和售价总体比上年同期小,尤其后段呈明显下降趋势;(4分)
可能原因:能源结构的调整;天然气、水电、新能源的冲击;经济危机的影响。(6分)
(3)1、培育新兴产业,增加有利的共生体数量 (发展新兴产业(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一、二、三产共进)(3分)
2、优化共生模式,利用积聚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煤炭为原料的其他化工产品的开发,延长其生产链,增加附加值)(3分)
3、营造共生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保障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外资源。)(3分)
略
阅读相关材料和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中国已越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越过了1/3。据海关统计,2004年头4个月我国原油进口达到4777亿吨,预计全年原油进口量将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
材料二:
图1 中国石油供需演变及未来(预测)石油供需平衡
材料三:
图2 我国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口石油的比重示意图
(1)来自西亚地区的石油占我国进口的比重约为 %以上,挪威的原油主要产自 地区。
(2)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原因主要是 。
(3)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 ( )
①海运条件优越 ②接近消费市场 ③国防安全的需要 ④石化发达的城市
(4)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1)46 北海
(2)石油的生产量增长慢,石油的消费量增长快,生产无法满足消费的需求。
(3)D
(4)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大力发展替代技术,降低依赖石油进口;
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④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首要位置;
⑤开设石油期货市场,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任选三项即可)
本题涉及的是石油安全问题。
(1)为读图计算题,首先明确西亚的范围,读图35即可得:我国来自西亚的石油比重为沙特阿拉伯16%+伊朗15%+阿曼12%+也门3%=46%。挪威位于北海沿岸,北海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油产区,北海海域分属英国、挪威、丹麦、荷兰、德国、比利时和法国,因此,挪威的石油应主要来自北海地区。
(2)我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我国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原因应是我国石油的生产量小于石油的消费量。
(3)我国的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显然是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海运条件,又因为我国目前的石油运输主要是靠油轮运入。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集中,石油消费量大,接近石油消费市场。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从能源利用、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角度作答,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保障问题显得日益重要,下图为“我国天然气2007年产量与消费量差额统计图”,图中箭头示意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①、②两地建有风力发电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天然气最富裕的三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采用的运输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所采用运输方式的主要优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①地相比,②地发展风电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主要有哪些?
有利: 。
不利: 。
(4)在图中①地发展风电与核电的环境效益是:
。
正确答案
(1)新陕川 (1分)
(2)管道运输(1分) 海洋运输(1分) 运量大,连续性强,成本低(1分);损耗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小(1分)。
(3)有利条件:冬春季节风力大;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2分)不利条件:夏季风力相对较小;远离消费市场。(两点,2分)
(4)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大气环境质量。(1分)
试题分析:
(1)结合图例所表示的天然气多少,从图中轮廓可知,天然气最富裕三个省分别是新疆、陕西、四川。
(2)我国近年来开始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在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相继建成投产;在东北,中俄原油管道也有望今年底竣工;在西南,中缅原油和中缅天然气两条管道开工建设。三大陆上管运通道与海上航运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国油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采用管道运输,运量大,受外界影响小,连续性强,成本低,损耗小。
(3)②地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节风力大;内陆地区人口少,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但是不利的是身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力相对较小,远离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远离消费市场。
(4)①地地处东南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能源需求量大,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发展风电与核电,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阅读青海省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1)说出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3分)
材料二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2)简述建设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材料三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3)结合下图说出青海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3分)
正确答案
(1)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2)接近原料地(矿产资源丰富);接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3)清洁生产 (可持续经济发展)。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试题分析:
(1)B地区因过度放牧,进而引起草场退化;因草场破坏,所以其表现为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2)主要从影响此工业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去分析,从经济效益分析,接近原料地和燃料产地,以及交通便利,都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环境效益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政策的支持。
(3)从图示分析,青海省的两大主导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其产生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属于清洁生产;其表现主要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上,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使环境条件得到改善,有了环境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