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哪些?(2分)

(2)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上中下游各主要面临什么问题及应该做好哪些工作?(6分)

(3)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水资源    旅游资源(共2分)

小题2: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破坏;中游洪涝灾害严重;下游水体、大气质量普遍下降。对应的对策分别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整治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6分)

小题3:长江流域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均衡;距北方缺水地区近。(3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河流上中下游水量都较丰富,故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河流特殊区域的自然景观可成为旅游资源。

小题2: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的植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故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是长江上游所需做好的工作;长江中游地区,由于河道弯曲,故泥沙淤积严重,洪涝灾害多发,故疏通河道,退田还湖,治理洪涝灾害是中游所主要面临的问题;长江下游由于沿岸工农业发达,故水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故治理水污染,整治河道是下游的主要工作。

小题3:南水北调输出地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距离等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调用课本河流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内容,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实际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某地区相关地理要素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1)比较B河流在A、C两测量站的水量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2)分析甲地区成为著名灌溉农业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说明乙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并简述该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8分)

(4)简要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A测量站水量较C测量站水量大(2分)。AB河段为灌溉农业区大量引水灌溉农田和生活用水量大(2分)BC河段流经地区降水较少没有较大的支流注入。(2分)

(2)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2分)  光照充足(2分) 有黄河水作灌溉水源(2分)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2分)。  

(3)钢铁工业(2分);区位优势:附近有铁矿(2分);便利的铁路交通(2分);黄河水提供水源(2分)

(4)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2分)

原因:该地区地处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严重;该地周围多沙漠,植被覆盖较差,风沙危害严重,易形成荒漠化土地。(4分)(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测量站水量较C测量站水量大。主要原因:AB河段为灌溉农业区大量引水灌溉农田和生活用水量大、BC河段流经地区降水较少没有较大的支流注入。

(2)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甲为河套平原,发展灌溉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地形平坦、光照充足、有黄河水作灌溉水源、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3)乙城市为包头,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附近有铁矿;便利的铁路交通;黄河水提供水源。

(4)由图中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原因:该地区地处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土壤盐碱化严重;该地周围多沙漠,植被覆盖较差,风沙危害严重,易形成荒漠化土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河流的水量差异及原因、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包头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和河套平原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按相关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

A、河流干涸

B、老鼠天敌减少

C、全球变暖

D、过度放牧

E、土壤水分条件恶化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哪些?(2分)

(2)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上中下游各主要面临什么问题及应该做好哪些工作?(6分)

(3)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水资源    旅游资源(共2分)

小题2: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破坏;中游洪涝灾害严重;下游水体、大气质量普遍下降。对应的对策分别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整治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6分)

小题3:长江流域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均衡;距北方缺水地区近。(3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河流上中下游水量都较丰富,故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河流特殊区域的自然景观可成为旅游资源。

小题2: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的植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故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是长江上游所需做好的工作;长江中游地区,由于河道弯曲,故泥沙淤积严重,洪涝灾害多发,故疏通河道,退田还湖,治理洪涝灾害是中游所主要面临的问题;长江下游由于沿岸工农业发达,故水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故治理水污染,整治河道是下游的主要工作。

小题3:南水北调输出地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距离等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调用课本河流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内容,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实际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图”,回答问题(共11分)。

(1)TVA将河流的__________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_________对流域进行综合和开发,同时对流域的__________进行恢复和治理。( 3分)

(2)简述田纳西河发电的有利条件。 ( 2分)

(3)田纳西河流域为何重点发展内河航运?( 3分)

(4)结合田纳西河的开发,思考我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1)梯级开发 资源条件 生态环境( 3分)

(2)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降水量大,水量丰富  (2分)

(3)多山的地形,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运输量大等(3分)

(4)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3分)

本题考查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1)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以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为核心,同时结合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2)河流的水能资源主要从河流的流量和河流落差两方面分析。(3)流域河运的发展主要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陆路交通的发展;河运的优势等方面分析。(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结合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可供借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图a和图b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图a                                     图b

材料二:近40年来,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 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升高。

(1)根据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图a中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特点及该河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7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图a中所示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高草地、灌木林面积减少,旱地增加。(3分)

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农业;(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说法合理即可得分)

(2) 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等(2分);植被退化(2分);土地沙化(2分);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2分)。

试题分析:

(1)由右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可以判断:高草地、灌木林面积减少,旱地增加。该河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农业。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图a中所示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为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等;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和祁连山雪线的变化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土地类型变化特点及该河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所示国家农业约占该国GDP的23%(2005年),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63.3%。近年来,第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2005年分别约占GDP的35%和42%,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是该国经济支柱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简述该国地形的主要特点。(2分)

(2)“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是该国经济支柱之一“,分析该国发展水电工业的主要条件。(2分)

(3)该国2000年前森林覆盖率曾达72.5%,但目前明显降低,试分析森林覆盖率降低的原因及可能引发的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地势陡峻,落差大。(每点1分,两点即可)

(2)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众多,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复杂的地质条件;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加大了水能资源开发的难度。(每点0.5分,共2分)

(3)森林覆盖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粮食不足,出现过度开垦现象(1分)。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滑坡、泥石流现象多发。(每点1分,共3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和山脉的高度可以判断,地形特点是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地势陡峻,落差大。地形的特点包括地势特点和地形类型。

第(2)题,分析水电工业发展的条件既要分析有利条件也要分析不利条件。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国发展水电工业的主要条件是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众多,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加上复杂的地质条件,加大了水能资源开发的难度。

第(3)题,由该国所处经纬度可以判断,位于南亚地区,人口密集,森林覆盖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粮食不足,出现过度开垦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滑坡、泥石流现象多发。

点评:本题可从读图入手,结合经纬度位置、地形分布等信息,调用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分析,本题考点属于常规考点,基础性强,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哪些?(2分)

(2)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上中下游各主要面临什么问题及应该做好哪些工作?(6分)

(3)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水资源    旅游资源(共2分)

小题2: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破坏;中游洪涝灾害严重;下游水体、大气质量普遍下降。对应的对策分别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整治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6分)

小题3:长江流域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均衡;距北方缺水地区近。(3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河流上中下游水量都较丰富,故有丰富的水资源,且河流特殊区域的自然景观可成为旅游资源。

小题2: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的植被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故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是长江上游所需做好的工作;长江中游地区,由于河道弯曲,故泥沙淤积严重,洪涝灾害多发,故疏通河道,退田还湖,治理洪涝灾害是中游所主要面临的问题;长江下游由于沿岸工农业发达,故水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故治理水污染,整治河道是下游的主要工作。

小题3:南水北调输出地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水量丰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距离等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调用课本河流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内容,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实际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我国在黄河三角洲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区,该生态经济区包括山东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

材料二:寿光市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是我国冬季蔬菜大棚生产的发源地。该地蔬菜大棚排风口通常设于东西两侧。

材料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产业增加值和同比增长图

(1)黄河三角洲成因上属于       地貌;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是        ,要监测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6分)

(2)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现象较突出,其自然原因有     ,人为原因是     。(4分)

(3)分析塑料薄膜大棚具有保温作用的原理和寿光大棚排风口不设南北两侧的原因。(6分)

(4)据材料三,描述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该时段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4分)

(5)试分析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应如何加强区内、区外的联系与合作。(8分)

正确答案

(1)流水堆积 上游来沙量减少(或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较好,输沙量减少)   RS(每空2分,共6分)

(2)地势低洼,海水易入侵(或旱涝频繁,涝时地下水位上升,旱季蒸发旺盛,盐分聚积地表) 不合理灌溉(每空2分,共4分)

(3)原理: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里。(4分)

原因:避免冷空气从北面侵入。(2分)

(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同比增长速度较快。(4分)

(5)全区整体规划与布局,协调区内分工合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内外联系;加强区域间技术及经济交流;突出本区产业优势,加强国内外推广,寻求合作发展。(每点2分,满分8分)

试题分析:

(1)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堆积形成,所以成因上属于流水堆积地貌。近看来,由于重视加强了植被的保护,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较好,输沙量减少,导致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对三角洲面积进行监测,可利用RS技术。

(2)从自然因素角度看,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海水易入侵,导致土壤盐分含量大,造成盐碱化。这里的气候旱季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区,旱涝频繁,涝时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聚积地表,形成土壤盐碱化。从人类活动方面看,人类农业生产中的不合理灌溉,也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

(3)塑料薄膜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里。起到了温室的作用。不在南北两侧设排风口,因为我国是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这样可以避免冷空气从北面侵入,影响大棚生产的效益。

(4)读材料三图,第一产业产值增加最少,所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多,所以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三类产业同比增长率都是上升趋势,但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第二、三产业同比增长速度较快。

(5)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要加强区内、区外的联系与合作,首先要对全区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协调区内分工合作。其次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内外联系,加强区域间技术及经济交流。第三要突出本区产业优势,加强国内外推广,寻求合作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数千年前,中美洲茂密的热带雨林曾经是玛雅文明纵横的天下。玛雅文明发展了天文学、象形文字及复杂的历法体系,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明。然而,奇怪的是,辉煌灿烂的玛雅文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下图为中美洲及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

材料二:由于运河闸室的限制,巴拿马运河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商业机遇。鉴于此,巴拿马运河开始动工扩建,预计于2014年竣工。届时可让世界最大规模的船只通过。

材料三:尼加拉瓜南部有风景秀丽的尼加拉瓜湖,太平洋与尼加拉瓜湖之间有低平的地峡相连,湖水通过与哥斯达黎加的界河圣胡安河流入加勒比海。尼加拉瓜运河是尼加拉瓜计划开凿的跨洋运河,按计划将比巴拿马运河更深、更宽,工程预计耗资300亿美元,于2019年部分竣工。

(1)指出玛雅末期原生森林的分布特征,并简述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6分)

(2)说明巴拿马运河建成为船闸式运河的主要原因及由此给当地带来的主要问题。(3分)

(3)针对尼加拉瓜运河的开凿,你是否支持。请说明理由。(3分)

正确答案

(1)分布特征:加勒比海沿岸狭窄地带

生态脆弱性的表现:①长期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植被最易遭受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淋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2)海陆水位差   淡水资源消耗过多

(3)支持:开凿区地势低平,并可利用天然河道、湖泊,工程量小,成本低。运河运营收益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尼加拉瓜的经济发展。运河开通大大缩短大型油轮的航运距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或者不支持:投资巨大,国内财政不足。与巴拿马运河的市场竞争激烈。存在火山隐患,地质条件不稳定。与南部国家界河纠纷,可能引发外交战争。影响森林、湖泊、河流、沿海等生态环境。答四点即可)(只回答支持或不支持不给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左,可以判断,玛雅末期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沿岸狭窄地带。

热带雨林区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少。热带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一旦植被遭受破坏,当地的养分元素则易造成流失。养分淋失,雨林生态系统破坏后,很难恢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2)读运河水面的剖面图,可以看到,运河水位较高,两侧海洋水位较低,建设水闸,可以调节水位,使船只可以通航。所以建船闸的主要原因是海陆水位差。因为是运河水面较高,每次开闸都要放出许多淡水,必然导致淡水资源消耗过多。

(3)本题是个发挥题,无论支持还是不支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读图右,可以看到,尼加拉瓜运河开凿区地势低平,可利用天然河道、湖泊,工程量小,成本低。运河运营收益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尼加拉瓜的经济发展。运河按计划将比巴拿马运河更深、更宽,开通可以大大缩短大型油轮的航运距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支持开凿的理由。

运河的开凿投资巨大,尼加拉瓜国内财政不足。开通后与巴拿马运河的市场竞争激烈。图中运河附近有火山,存在火山隐患,地质条件不稳定。圣胡安河是尼加拉瓜与南部国家哥斯达黎加的界河,运河开通后界河纠纷,可能引发外交战争。开凿运河还会影响森林、湖泊、河流、沿海等生态环境。所以不支持开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汉江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有铅、锌、铜、锑、镍、铁、汞、金、银、铀、煤、石油、天然气等。

材料二: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千米范围以内的黄石、部州、黄闪、孝感、 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 +8”,该区域占湖北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 下图2006年武汉市城市圈产业结构示意图和2006年武汉城市圈工业结构示意图。

(1)汉江流域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汉江流量大、汛期长,以         补给为主。(4分)

(2)影响武汉市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中,除地形因素外主要还有                  。(4分)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方向(8分)

(4)武汉城市圈主要以钢铁、石油工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冶金、光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为主。结合材料二,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2分)

正确答案

(1)东部季风区  雨水(4分)

(2)河流  气候(4分)

(3)中上游以水能开发为重点,进行流域的梯级开发;中下游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发展成商品粮棉基地;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工矿业;发展旅游业。(8分)

(4)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工业生产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例较高(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部门以传统工业为主,新兴工业较少;工业部门中污染严重的部门较多,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消耗量大,交通压力较大。(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6分,每点2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第三阶梯,我国第三阶梯的平原丘陵,都属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降水以大气降水(雨水)为主。

(2)我国南方的城市多是沿河分布,即便于取水,又方便运输,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人流物流量大,容易发展成大城市。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基础好。亚热带地区,气候并不是特别炎热,适合人类生存、居住。

(3)要实现可持续开发,在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环境。由材料一可知,汉江中上游主要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以水能开发为重点,进行流域的梯级开发,;中下游以平原地形为主,适宜发展成商品粮棉基地;材料一是列出,在汉江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在发展工矿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植被,对矿区的土地管理和矿坑的回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矿区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流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4)问题:城市越发达,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大,从材料二的图片可以看到,三类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偏大,所以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工业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重工业所占比例较高(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结构也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主要以钢铁、石油工业、汽车及机械装备、冶金、光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为主,可以看出,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新兴工业较少;工业部门中污染严重的部门较多,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重工业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大,交通压力较大。

措施:针对发展中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就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工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有环境污染,就要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耗能多,交通压力大,就努力发展耗能少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减少交通压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图A为珠江流域开发示意图,图B为图A中某河段剖面图,表格示意珠江支流——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1)说明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2分)

(2)根据图表信息,分析甲河上游地区近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并指出环境改善对该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4分)

(3)甲河流上、下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应采取何种对策以协调上游以及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5分)

正确答案

(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丰富;地势起伏大,落差大。(2分)

(2)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2分) 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少。(2分)

(3)上游:水土流失等;下游:环境污染严重等。(2分) 对策: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1分)下游——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第三产业、推广环保技术等。(2分)

试题分析:(1)水能丰富与否,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的地势落差,二是水量大小,珠江上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丰富;地势起伏大,落差大。

(2)根据“甲河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可知:耕地面积减少比重减少、林地草地面积比重增加,所以水土流失减轻,这样会导致河流的泥少沙含量减小,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等特征。

(3)一般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植被破坏,存在着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以及河流本身的下切作用明显等问题;可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在河流下流地区存在着河流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灾,以及下游沿岸地区人口多、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可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第三产业、推广环保技术等措施。

点评:本题组通过珠江为背景,考查了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考查了河流沿线地区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开发和进行整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水利枢纽Q 对R 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出图一M 地形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貌特征。

(3 )图二中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 、b 、c 三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________ ;平整土地______________ ;修筑梯田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 )①调节径流变化,夏秋防洪②冬春可减小凌汛危害③灌溉④发电⑤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⑥遏止黄河断流现象  

(2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 )c ;a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黄河流域图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图示 A 地区为一片茂密的森林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

往日的优美环境已面目全非。

材料二:会断流。黄河下游河段近几年来每到冬春季节常出现断流现象,有的年份、有的河段

甚至夏季也会出现断流现象。

(1)近几年来,造成黄河时常断流的最主要原因是(    )(单选)(1分)

A.沿岸工农业发展,任意截留、储水现象严重           B.黄河流域早情严重

C.中上游地区大量植树种草,大量降水下渗成为地下水   D.下游没有大的河流汇入

(2)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2分)

A.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              B.“地上河”指的是黄河中上游河段

C.黄河的水能资源集中在中上游河段    D.黄河泥沙堆积成为黄土高原,冲积成了华北平原

(3) A 区域的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其地表形态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4分)

(4)导致 A 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8分)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AC.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4)土壤持性,地形崎岖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

过度放牧,过渡采樵.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开矿及无序建窑洞。

试题分析:(1)黄河断流主要在其下游河段的冬春季节,而河流下游的水量主要来自上中游来水和降水,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降水量少,而由于上中游的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导致了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2)我国的第一大河为长江,黄河长度、流域面积等位于第二;A正确。“地上河”是指黄河的下游河段。B错误;黄河中上游河段,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故水能资源丰富,C正确。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而形成;华北平原是由于流水沉积而形成,D错误。(3)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A表示黄土高原,地表起伏大,千沟万壑。(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破坏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考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黄河流域的基本特征,并结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分析,本题还可结合黄河的凌汛等问题设计试题。

下一知识点 : 区域经济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